二语写作中学生对教师反馈的注意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英语写作中教师反馈对学生注意的影响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为十名高三学生,随机被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直接反馈,另一组接受间接反馈。采用有声思维和回顾性访谈来考察学生对两种反馈的注意。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学生在接受教师书面反馈时注意到什么?2.学生在注意到反馈后如何做出反应?3.学生多大程度上注意了教师反馈?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哪一种能更好的让学生注意?数据收集综合了有声思维,回顾性访谈和学生稿件以及教师反馈四方面。数据分析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数据分析及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学生能注意教师反馈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评价以及纠正两部分。其中学生对于纠正,尤其是语法部分的纠正的注意更为集中。另外,两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确实注意到自己的输出和目的语的差异,在接受教师反馈的过程中学生会就写作过程中注意的差异集中注意教师的反馈。2.直接和间接反馈均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两组的思维过程不同。直接反馈组主要是就教师标注的错误和给出的正确形式进行对比,寻找中介语和教师给出的目标语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间接反馈对于学生主要起提示作用,学生主要就教师指出的错误以及标注的提示错误类型进行指导性学习到得出正确形式的思考。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间接反馈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自发解决问题。3.直接反馈组的注意质量要高于间接反馈组。也就是说直接反馈更易于学生理解并得出正确结论,在一轮反馈中的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自1976年《女勇士》面世以来,书中女性故事及中国元素的运用常常被误读为作者汤亭亭对华裔男子气概的削弱,及对白种人与黄种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立的建构。狂欢化思维强
《宠儿》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小说自1987年出版以来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莫里森采用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使角色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变换,小说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五十余部剧本,除一部喜剧外,其余全是悲剧。他的作品关注人性与人类命运,因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大的读者。此外,他在写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自出版之后就在世界文学界取得了广泛的声誉。这部作品也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外国名著之一,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中译本。其中,张谷若的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少有的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赢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在张爱玲研究大潮中,鲜见对其翻译作品的研
汉语新词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为适应中国,甚至是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变化的新需要而赋予新含义的汉字或词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现象,它吸引了来自不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许多译者试图通过翻译古典文学作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因为中英文化的差异显著,所以如何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