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6年《女勇士》面世以来,书中女性故事及中国元素的运用常常被误读为作者汤亭亭对华裔男子气概的削弱,及对白种人与黄种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立的建构。狂欢化思维强调颠覆,其颠覆是为了积极的重建。本论文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性别、种族、文化三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
本论文可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包括文献综述、对汤亭亭及《女勇士》的介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简述以及本论题的意义。
正文第一章解读这部作品对男性与女性对立的颠覆。狂欢化思维承认处于边缘的声音有独特的价值,但不会出现边缘中心化或中心边缘化的现象。在略去男性的声音,打破女性一贯的沉默后,汤亭亭恢复边缘与中心之间的平等,实现两性之间的对话。
第二章解读这部作品对种族对立的颠覆。首先,中国古代传奇人物蔡琰的改写不仅打破表演者与观众的界限,而且反映出汤亭亭弘扬种族和谐的思想。其次,女剑侠身上的英雄主义融合了东西方的英雄主义。这种狂欢式的融合同强调肯定与否定的狂欢化精神相符。最后,“鬼”的意象代表了东方母亲和西方女儿之间的隔阂,关于“鬼”的疑问消除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得以体现。
第三章解读这部作品对文化对立的颠覆。民间文化不同于中国父权文化和美国霸权文化,作为媒介,它不侧重任何一种文化的优越性。首先,诅咒及华人英语是对官方语言的颠覆。其次,各种狂欢式的中国食物不仅是对中国父权文化的降格,也是华人对祖先文化的承认,更是这些移民对两种文化的融合。最后,疯子和傻瓜形象是文化对立的产物,狂欢式的躯体展示则将中美两种文化联系起来。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综述。汤亭亭在多种族、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同时为男性和女性、白种人与黄种人、中国和美国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