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昶《屈赋微》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赋微》是清末学者马其昶所作,马氏融合汉学家的考据以及宋学家阐发义理之法,对楚辞进行注解。马其昶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救国主张,他认为之前的注者未能真正理解屈原之意,再加上他想厚风俗、正人伦,《屈赋微》便诞生了。马其昶赞扬屈原为国而死的的志气,他认为屈原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对祖国浓厚的眷恋之情。马其昶的屈原爱国论中,融入了西方的民主意识,与传统的爱国论有很大的不同。在注释楚辞之时,马其昶广泛引用前人之注,所引注家达到51家。在文本解读方面,马其昶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他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目的是招怀王之魂。此外,他还提出,《九歌》是屈原奉怀王命而作,以助却秦军;《国殇》是为阵亡将士所作的全国性的公祭曲。马其昶在注解楚辞时,非常注重结构,《天问》《远游》等篇章的结构划分别出心裁。在注解过程中,马其昶多次征引史料,以史事解读屈原作品,也寄托了自己的救国理想与政治抱负。马其昶还注意到屈原各篇作品之间的联系,在注解一篇作品时常常从其他作品中找到例证。马其昶的《屈赋微》是一部承上启下的楚辞注本,在继承楚辞的传统研究上有所突破,也为楚辞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楚辞注本。
其他文献
寿鉨作为活跃在民国时期旧京文坛的重要词人,其词创作品及词学理论对晚近词坛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寿鉨词及词学理论对深入了解寿鉨其人其事、其词作内容、词学主张以及探索民国词及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寿鉨的生平、品貌个性及交游状况出发,对其词及词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寿鉨生于晚清民国,时局动荡,又深受新旧文化交替的冲击和洗礼,复杂的环境影响着寿鉨的创作和词学思想,这些在其作品中都可窥见。作为旧式文人
学位
关于王安石古文的鉴赏评点历史悠远,文学品评下可以关涉到他本人的政治宏图、哲学思想、人格理念和古文创作要旨特点等方面。本文立足于刘熙载对王安石文“长于扫”的评价,《艺概·文概》曰:“介甫之文长于扫,东坡之文长于生。扫故高,生故赡。”(1)在对“扫”这一不成熟的文学批评关键词解读的基础上,对以上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分析“扫”字“摒除”内涵与王安石人物内核的一致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第一,人物身
学位
韩柳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产生、定型、发展经过了较长的时间。韩愈和柳宗元的交游以及他们在道德认知、古文理论等方面的共同点是韩柳二人能够并称的基础。刘禹锡对柳集的整理,为柳宗元的接受奠定了文献基础,也是韩柳并称形成的必要条件。韩、柳、刘三人的友谊为韩愈和柳宗元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对韩柳并称有推动作用。晚唐杜牧有感于韩柳中唐改革的实践性,在情感方面与韩愈和柳宗元有联系,最终正式提出了韩
学位
曲调《采桑》源远流长,本文旨在厘清其发展情况。因此从曲调《采桑》的来源、乐舞风貌、体式演变以及主题声情方面来分析研究。第一章考证曲调《采桑》的渊源。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曲调《采桑》的来源考辨,即考证曲调本事。通过对比分析其与民歌采桑的生产活动、古相和歌《陌上桑》以及西曲《三洲曲》的关联。从中可以得出曲调《采桑》源于民歌采桑劳动。第二节对曲调《采桑》别名加以论述。其中词调《采桑子》常见的别名主要有《
学位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南宋时,诗论家就已经开始对陆游诗歌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到清代,“诗话”这一文论体裁更加系统完整,涉及陆游的诗话著作数量更丰富,内容更全面。诗论家从知人论世、师承渊源、技法风格等研究角度入手,对陆游诗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观点展开了批评。在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语境下,宗唐派、宗宋派以及兼宗唐宋的调和派等不同流派的诗人对陆游的评价呈现出了不
学位
《甘州》曲调,源于边地,唐玄宗时期进入宫廷成为著名的教坊大曲,后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数代而未消歇,具有乐舞、曲辞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曲调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将从曲调渊源、乐舞风貌、曲辞体式三个方面对《甘州》展开研究。第一章考证《甘州》曲调渊源。本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辨析《甘州》调名本事,主要从地理之“甘州”和曲调之“《甘州》”两个方面入手,其来历本事源自于地名,与
学位
本文将晚明骚体文学政治抒情的情感类型分为四类,分别是晚明文人对朝政废弛的失望之情,士不遇的苦闷抑郁,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愤慨和对苍生百姓的悲悯。具体来说,晚明腐朽的政治主要由昏君庸主和奸邪小人造成,因此骚体文学的政治抒情中常见文人对庸君的怨愤与对群小的痛恨之情。“士不遇”是古代文人的普遍遭际,这类抒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人关注到自身的政治经历与情感需求,因而政治抒情带有个体化抒情倾向,其中的抒情又包括
学位
“十七年”时期的工业题材小说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劳动英雄形象则是其标志性的创作成就,这些劳动英雄形象有力地丰富了当代文学史的人物形象画廊,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蕴。从历史生成与价值认同的层面看,普通“劳动者”能够称为“英雄”存在着深厚的革命文化渊源。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国家工业化实践,使得工人的受关注度大大提高。党的文艺政策和作家的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转变,也激发了文学创作
学位
《离婚》是老舍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以往研究多囿于市民文化批判和存在主义的视角,其文学价值未获充分阐释,其文学史地位未获应有评价。本文从考察老舍婚恋观出发,对《离婚》的意蕴作出新的解读,并通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呈现其文学书写的经典意义。老舍婚恋观的生成,与其复杂的人生经验紧密相连。童年时期的情感启蒙,影响了老舍对理想女性的形象建构。青年时代的爱而不得,给其带来了深刻的心灵创伤,而
学位
地域文化书写是文学作品独特性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现有关于“十七年”小说地域文化书写的研究集中于对地方风物和习俗等外在显性特征的论述,还未从深层的地域文化精神展开具体分析。本论文以“十七年”时期广东作家书写粤地的合作化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它地区同类小说的比较,论述广东“十七年”合作化小说因书写岭南文化的享乐精神而体现出独特性。此外,通过探究独特的岭南享乐文化书写与“十七年”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双向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