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话中的陆游接受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tobac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南宋时,诗论家就已经开始对陆游诗歌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到清代,“诗话”这一文论体裁更加系统完整,涉及陆游的诗话著作数量更丰富,内容更全面。诗论家从知人论世、师承渊源、技法风格等研究角度入手,对陆游诗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观点展开了批评。在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语境下,宗唐派、宗宋派以及兼宗唐宋的调和派等不同流派的诗人对陆游的评价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以贺裳、陶元藻、薛雪、方东树等人为代表的宗唐派诗人,虽然在诗歌观念上推尊唐诗,但是对于宋诗特别是陆游的诗歌,也并非全盘否定,其复杂态度也需通过具体的文本进一步考查和还原。而以汪琬、朱庭珍、叶燮等人为代表的宗宋派诗人对包括陆游诗歌在内的宋诗也并非一味肯定和接受,一些诗论家器识卓异,对陆游诗歌的优劣品评,评骘精当,独契精微。而唐宋兼宗的调和派也能以辩证的态度接受陆游的诗歌。总体上,清人对陆游颇为赞赏,并对其诗歌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清代诗话对陆游诗歌的接受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特点。内容方面,清人诗话注重“本事”和“本意”,网罗浩博,将陆游生平和诗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清人重考据的朴学精神也渗入到诗话当中,参稽辨补,援事核诗,因而更加注重诗歌文本。形式方面,清代诗话的呈现方式颇丰,通过故事、人物评点、摘句等形式,对陆游的研究更加充分。关于陆游诗歌的具体论述,清代诗话在微观上或论其诗歌的作诗过程,或论其诗歌的选材,或对其字法、句法和用典等技巧进行分析。宏观上则对陆游不同体裁的诗歌进行点评,同时,也指出后来学者学习陆游诗歌过程中的得与失并给出相关建议。关于从比较视野入手分析清代诗话中的陆游论,一方面需要分析诗话中的陆游与其他诗人之间的异同,另一方面则要分析清代诗话与前代诗话中关于陆诗评点的异同。清代诗话从此两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对陆游的研究分析。本文以清代诗话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对陆游诗歌的接受,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清人对陆游的态度、陆游诗歌的技法和特点等问题,力图客观还原清人对陆游诗歌的真实态度。
其他文献
温子升、邢劭、魏收三人以其杰出的才华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人不仅生存时代相近,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及处世哲学,又使得三人之文呈现了不同的个性风貌。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大同小异”,促成了三人在文学史上的并称。具体言之,“三才”之文既有相似的精神内涵及艺术形式,又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朝为官的经历,使得“三才”文之内容多与国家政治相关,而本着北朝一贯的质朴文学精神,
学位
《小重山》是唐宋时期流行词调之一,不仅流传的时间长,其留存的作品也颇为丰厚。它在盛唐创立,经五代发展、改制,于两宋达到顶峰。将唐宋间《小重山》词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助于揭示《小重山》调的全貌,还对词学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词史意义。本论文将以文学文献为基础,借助绘画、音乐等理论,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以求解决《小重山》调的一些遗留问题。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调名的研究,主要围绕“小重山”之
学位
李陈玉明末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明亡入清后,便隐居不仕,著书山间,其间仅用三十日便一挥而成《楚辞笺注》。受当时个性解放思潮与经世致用风气的影响,他有感于前人不正注疏之名,不解屈子之性情,不疏纯忠至孝之意,愈加解坏楚辞,便以“笺”——“以作者为我注脚”为上上人语,“注”——“句栉字比”为下下人语,以字词训诂为基础,阐明大义为目的,申发性情为追求,笺注详略相参,共同解明楚辞。《楚辞笺注》展现了李陈
学位
桐城派起于康熙年间,此后绵延二百余年,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学术发展关系密切。作为末代宗师,吴汝纶的古文成就尤为值得关注。故本文选择以吴汝纶古文为研究对象,以《吴汝纶全集》中收录的四卷文集为基础,集中探讨其文学思想的渊源、古文创作的内容、古文理论以及其在晚期桐城派流变和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吴汝纶的文学渊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长环境和交游对象密切相关。西风东渐使中国社会在教育制度、学术思潮等方面产生
学位
唐代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范围大致包括今东三省、河北东北部以及京津等地。东北地区的山水、地名、历史遗迹、历史传说等意象经过诗人的主观选择和提炼加工,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具备了点、线、面三维的结构体。这些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深沉的历史底蕴。本文选择唐诗中的东北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全面搜集和分类整理全唐诗中关于东北意象的诗歌作品,选取兼具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诗性特征的典型意象进行探
学位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后世诗论家对其诗歌多有论述。其中清代诗论家对范成大诗歌的研究呈现出集大成的特征,包括对范成大诗歌渊源、风格、题材、体裁等多方面内容的评论,具体的论述主要存在于清代诗话作品中。清诗话对范成大诗歌的接受,大致可以从四个视角进行阐释。其一,从诗人流别的角度论述范成大诗歌渊源。以贺裳为代表的宗唐派,视范成大为“唐音”,认为范成大诗歌渊源可以溯源到唐代的“元、白”。以宋荦为代表的宗宋派
学位
寿鉨作为活跃在民国时期旧京文坛的重要词人,其词创作品及词学理论对晚近词坛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寿鉨词及词学理论对深入了解寿鉨其人其事、其词作内容、词学主张以及探索民国词及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寿鉨的生平、品貌个性及交游状况出发,对其词及词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寿鉨生于晚清民国,时局动荡,又深受新旧文化交替的冲击和洗礼,复杂的环境影响着寿鉨的创作和词学思想,这些在其作品中都可窥见。作为旧式文人
学位
关于王安石古文的鉴赏评点历史悠远,文学品评下可以关涉到他本人的政治宏图、哲学思想、人格理念和古文创作要旨特点等方面。本文立足于刘熙载对王安石文“长于扫”的评价,《艺概·文概》曰:“介甫之文长于扫,东坡之文长于生。扫故高,生故赡。”(1)在对“扫”这一不成熟的文学批评关键词解读的基础上,对以上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分析“扫”字“摒除”内涵与王安石人物内核的一致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第一,人物身
学位
韩柳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产生、定型、发展经过了较长的时间。韩愈和柳宗元的交游以及他们在道德认知、古文理论等方面的共同点是韩柳二人能够并称的基础。刘禹锡对柳集的整理,为柳宗元的接受奠定了文献基础,也是韩柳并称形成的必要条件。韩、柳、刘三人的友谊为韩愈和柳宗元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对韩柳并称有推动作用。晚唐杜牧有感于韩柳中唐改革的实践性,在情感方面与韩愈和柳宗元有联系,最终正式提出了韩
学位
曲调《采桑》源远流长,本文旨在厘清其发展情况。因此从曲调《采桑》的来源、乐舞风貌、体式演变以及主题声情方面来分析研究。第一章考证曲调《采桑》的渊源。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曲调《采桑》的来源考辨,即考证曲调本事。通过对比分析其与民歌采桑的生产活动、古相和歌《陌上桑》以及西曲《三洲曲》的关联。从中可以得出曲调《采桑》源于民歌采桑劳动。第二节对曲调《采桑》别名加以论述。其中词调《采桑子》常见的别名主要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