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错配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为中国经济获得近40年的高速增长,但“中国式赶超”的结果也使得积累了40年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日渐暴露,特别是市场要素配置效率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发现如下关于中国问题的几个基本事实:(1)中国目前要素市场改革尚不完善。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要素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往往受到所有制性质的约束和影响。虽然产品市场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基本完成,但要素市场的改革仍较为滞后。(2)目前中国亟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下降。(3)中国当前的企业家仍面临制度约束。企业家作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在中国要素错配的特定环境下,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仍面临金融资源的“所有制偏好”,从而导致民营经济部门的的挤出效应。基于这些事实观察,我们试图理解上述生产要素的扭曲即资源错配是如何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重要问题。并且在当前中国制度背景下,我们考虑到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估计并揭示其微观形成机理,寻求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和做出政策建议。我们研究了有关要素扭曲和资源错配的大量文献,利用了Hsieh&Klenow(2009)年的开创性工作。Hsieh&Klenow的贡献在于考察了企业间的资源错配,为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方向。在理论分析中我们阐述了资源错配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的三个过程,即分别是资源错配的形成机制、资源错配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以及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到宏观层面的加总机制。同时我们对资源错配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对三个单要素的资源错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将企业家才能(企业家精神)纳入资源错配的研究领域,扩展了资源错配概念的内涵,并丰富了现有文献对资源错配领域的研究。我们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在考察资本错配与企业特征关系时,按区域来看,西部地区的资源错配持续获得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在三个地区中最小,基本维持在0.72到0.50之间,中部地区平均每年的潜在增长率都低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从0.91到0.4,说明扭曲的限制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潜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规模分布来看,25百分位规模的企业在2003年扭曲恶化之后逐步消除,因此潜在增长率在2003年以后逐步下降。在考察资本错配与生产率动态分布关系时,我们发现随着年份增加,一个明显趋势是两者分布的左侧分布呈现逐渐变薄和缩尾趋势,表明这几年中位于分布左侧的低生产率企业逐渐退出市场活动,另一个可能途径是通过改善生产率水平,并且生产率提升水平超过行业的平均值。三种离散分布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弹,说明这一时期企业间的生产率水平具有扩大的趋势,说明由于扭曲的扩大趋势,企业之间生产率分布的离散程度增加。其次,我们得到劳动力要素的错配对省级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体地说,1985-1997、1997-2007、2007-2016年以及整个时期的平均扭曲程度、有效和实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从1985年到1997年,实际年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有效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高0.48个百分点。即,第一个子时期内要素分配的改善对TFP年增长率贡献了大约0.459个百分点。并且实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年增长率在长期来看比有效全要素生产率低0.536%。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整个扭曲程度对实际与有效的TFP增长率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小,说明随着资源错配的改善,不仅扭曲的程度一直减少,扭曲对平均有效的生产率效应的影响也逐渐降低,分别是-0.74、-0.59、-0.41。第三,进一步我们对企业家才能的错配分析表明,由于制度层面的扭曲因素加剧了资本错配的程度,从而融资约束导致企业家职业选择决策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产出。基本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自于国企部门低效企业的退出。改革的直接影响是私营部门的扩张,而持续的私营企业收入份额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均衡工资,导致低效的国有部门企业家的退出。由于在模型中考虑了制度改革这一变量,所以我们的结论对于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转型过程和中国经济增长或许具有启发意义。通过反事实分析模拟得到TFP与真实值相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制度变革(改革开放)带来TFP的改善程度,我们发现在1992年的改革之后,TFP继续演变的结果比改革前的趋势高出23%,说明制度改革可能是在这个时期间内引发中国TFP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总之本论文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生产函数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分析,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省级行业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予以实证检验。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反事实的分析方法,即通过存在错配的现实情形与假设不存在错配的假设情形作比较,得到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最后我们将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错配纳入到统一的理论模型和计量回归模型中,发现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在宏观层面(区域、行业、不同所有制等)对TFP的影响作用比在企业层面更加显著,且企业家才能错配在企业层面的TFP的作用受到融资约束调节因素的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本研究以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针刺治疗后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针刺的效应。并且借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Wb)、钙离子成像等技术,观察针刺对膀胱Ca
目的:观察中药鹿血晶治疗实体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4例患者(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符合化疗适应症,并接受化疗,25×109/L≤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109/L;预计生存期≥3月;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鹿血晶+CIT常规治疗组)和B组(CI
目的通过观察五行音乐疗法应用于肝郁脾虚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肝郁脾虚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在在乙肝肝硬化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普通音乐疗法,观察组采取五行音乐疗法,20天为一疗程。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于干预前收集患者基线资料;CLDQ、P
目的:以完成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后的Ⅱ-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首诊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中医药治疗对其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Time,DFS)的影响,并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
目的:观察改良穴位敷贴治疗肺癌患者脾虚痰湿型咳嗽的疗效及皮肤副反应。方法:2018.05至2019.03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的肺癌咳嗽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2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使用穴位敷贴方,试验组使用改良穴位敷贴方。每周三次,每4-6h/次,共治疗3周。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且完成临床课题的64例肺癌脾虚痰湿咳嗽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类
基础教育在于教化"人性",教育过程即"人性化"的过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化"人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基于史学素养的"人性化"课堂,既是彰显教化"人性"这一基础教育本质的应然之举,也是达成培养学生史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必然举措,更是改变"缺失人"的课堂现状的探索尝试。1."人性"建构了"人性化"课堂的基本思路一般认为"人性"指不同于动物属性而专属于"人"的本质,如孟子所说的"仁、义、
学位
家长教育惩戒是教师教育惩戒得以有效贯彻的协同支持体系,存在已久却问题良多。作为家庭教育管理的具体化实行方式,家长教育惩戒的问题根源离不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社会文化背景。转型期间家长的教育惩戒存在认识不足、家长教育管理者角色缺失、家长教育惩戒不在场以及教育惩戒的非规范性四大困境。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转变家长教育惩戒观念、优化家长教育惩戒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家长教育惩戒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的各项权利与义务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其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师教育惩戒权,在确保教育目标达到的同时,平衡好教师教育惩戒过度和惩戒缺位之间的平衡,就成为了当前许多教育从业人士首要关心的问题。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加以改正。但是同时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底线,要以人权意识为根本保障,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