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血晶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鹿血晶治疗实体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4例患者(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符合化疗适应症,并接受化疗,25×109/L≤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109/L;预计生存期≥3月;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鹿血晶+CIT常规治疗组)和B组(CIT常规治疗组),A组:鹿血晶联合CIT常规治疗,化疗后发生血小板减少(PLT≤75×109/L)即开始口服鹿血晶,每次1g,每天2次,直至PLT≥100×109/L或虽没有达到100×109/L,但绝对值上升50×109/L,若血小板未能达到以上标准则连用14天后停药。B组:CIT常规治疗:a.75×109/L<PLT≤100×109/L,密切观察血小板及出血情况;b.10×109/L<PLT≤75×109/L,使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升高血小板水平。主要包括:(1)血小板生成素(TPO,特比澳,300U·kg-1·d-1,皮下注射,1次/d)(2)重组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特尔康、吉巨芬,2550ug/kg,皮下注射,1次/d);c.PLT<10×109/L或预计有出血风险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或合用rh TPO。两组最长观察周期均为14天,主要观察血小板计数恢复所需天数、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数值、血小板低于50×109/L天数、中医主要证候改善、治疗前后的ECOG评分、安全性指标(主要为肝肾功能、药物不良反应记录)等。结果:1.A组血小板恢复至75×109/L所需天数平均为4.16±1.83d,B组血小板恢复所需天数平均为7.06±3.01d,两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A组和B组各自组内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两组组间血小板低于50×109/L天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组间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输注血小板。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的中医症候(紫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自汗、腰酸、膝软、头晕、神疲乏力、心悸、食欲不振、失眠等)无显著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后ECOG评分均未见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A组(鹿血晶+CIT常规治疗组)疗效优于B组(CIT常规治疗组),并且能显著缩短实体肿瘤化疗相关血小板降低治疗时间,且具有安全性好,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在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缓解内脏痛敏中的作用机制。方法:TNBS灌肠诱导IBS大鼠内脏痛模型,给予足三里(双)、三阴交穴(双)电针刺激干预(强度1m A,频率2Hz,波宽0.1ms),15min/次,1次/日,共1周。运用病理形态学、行为学、逆行示踪、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讨DRG中P2X7和P2Y1受体介导电针缓解内脏痛敏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电针明
目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将邵长荣教授矽肺治疗经验应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由治疗矽肺有效经验方化裁而成化纤煎应用于IPF治疗。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化纤煎治疗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IPF的临床疗效。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观察化纤煎冻干粉溶液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并观察其对TNF-α细胞因子和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探讨化纤煎治疗IPF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实
目的:分析血管因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证)患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的相关性。观察芪骨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证)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骨代谢标志物及循环水平血管因子的变化并分析其治疗作用,从体内体外实验探讨芪骨胶囊促成骨成血管效应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记录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测量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运用ELISA法检
目的1.观察隔药饼灸对CD大鼠相关炎性因子和炎性通路以及自噬相关指标的影响。2.阐明隔药饼灸通过调节PI3KC相关信号通路,抑制CD大鼠结肠组织过度活化的自噬的相关机制,为隔药饼灸治疗CD的局部效应提供科学依据。3.观察隔药饼灸对CD大鼠血清外泌体中mi RNAs的影响并对自噬相关差异mi RNAs进行验证,进一步探索隔药饼灸治疗CD的整体效应。方法1.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隔药饼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肝组织血管和胆管的数字化病理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病因慢性肝病的数字化病理特征,分析胶原与管腔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变化形式,阐明乙肝肝纤维化进程中血管与胆管特征性的变化;并通过分析乙肝肝纤维化逆转人群与未逆转人群的数字化病理特征,阐明血管与胆管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分析中医不同证型间数字化病理特征的差异,阐明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证型分类的科学意义及证型间数字
目的拟通过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在评价针刺申脉、照海穴对慢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试图探索申脉配照海穴治疗慢性失眠是否基于阴阳跷脉。为进一步探索针刺调节睡眠觉醒障碍的中枢机制,在证实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观察针刺申脉、照海穴对失眠大鼠中枢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试验:150例慢性失眠患者以1: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对照组、申脉配照海组、申脉配筑宾组、金门配照海组、金门配筑宾组。对照组
目的:1.通过对近10年小儿功能性便秘文献进行检索与回顾,了解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研究现状,总结小儿功能性便秘证型分布、治法及用药规律,为小儿功能性便秘的选方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拓展临床思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临床研究:观察畅清方治疗小儿便秘(食积内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回顾:通过检索关于儿童功能性便秘近十年的文献共216篇,对儿童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型分布、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文献研究。
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索解毒方(Jiedu Fang,JDF)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并明确JDF与TACE术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的关系,同时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于长海医院行TACE术的原发
学位
目的:本研究以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针刺治疗后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针刺的效应。并且借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Wb)、钙离子成像等技术,观察针刺对膀胱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