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堂会点戏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s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堂会演剧作为戏曲演出的重要形式,在明清时期极为盛行。点戏作为堂会演剧中的一个礼仪性环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所承载的并非仅仅是戏曲史的内容,还囊括了观众心理与民俗信仰等因素。明清时期堂会点戏的情况在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戏曲演出与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明清小说中的点戏书写所占篇幅也颇为可观。本文以明清堂会中的点戏习俗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绪论部分对“点戏”、“选戏”与“堂会”等概念做相关介绍,明确研究对象与论述范围。正文第一章对堂会点戏的相关程式进行详细梳理,着重从“怎么点”、“谁来点”等角度来探讨。第二章从堂会观众视域的角度进行探讨,进而探究观众偏好点演的戏曲类型,重点论述“点什么”与“为什么点”等问题。首先根据演剧场合的不同,将其分为庆典型堂会、交际型堂会与玩赏型堂会三类,按此来进行分类探讨;然后结合以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等,对明清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做纵向梳理;最后对常点剧目的题材类型及其表演艺术做简要分析,以此探析观众乐此不疲地点演相同或相近剧目的缘由。第三章将点戏置于明清时期宏观的戏曲发展背景之下,力图总结点戏对明清戏曲观看、演出、创作及传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第四章则对明清小说中有关点戏的书写进行研究,其中以《红楼梦》与《金瓶梅词话》等小说中的点戏描写为主。关注其所展现的戏曲演出景观与风尚,总结点戏书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并从情节发展与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予以探析。
其他文献
音义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一种着作体例,产生於汉魏之世,盛行於隋唐之际,式微於五代之後,至元明之後,其体几亡。现存佛经卷末即附载有大量随函音义。这些随函音义附着於佛经卷末或函末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方言隶属吴语处衢片,现有文献对上饶方言研究不多,对沙溪话更缺少系统研究。本人经过田野调查,对江西上饶(沙溪)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分析归纳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卷奇诗,血泪之作,色艳而冷、香浓而远、格高而幽。其深邃神秘的象征体系的建构手法是象征主义诗人宗法之源。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对其研究存在着片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卫国战争以后,俄苏文学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成就了一批俄苏文学“红色经典”的诞生,并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   本文将着
绿色植物的系列实验教学,由于实验内容较多、实验材料烦琐、实验季节不适合等问题,如果按照教材要求,会出现个别实验完不成或者实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观察花的结构、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