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之花》象征体系的建构——郭宏安译本之新批评解读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li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卷奇诗,血泪之作,色艳而冷、香浓而远、格高而幽。其深邃神秘的象征体系的建构手法是象征主义诗人宗法之源。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对其研究存在着片面的作者中心论和功利化现代性意义借鉴,对文本本身所呈现的象征体系的建构方式和意义缺乏细读研究。本文立足于文本,采用英美新批评中隐喻、象征、反讽、张力等批评术语细读诗词、诗句、语象、结构等细节,管窥这片象征森林的建构过程。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主要溯源《恶之花》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文本内部细读的不足。并对《恶之花》适于新批评解读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做出分析,确定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考察《恶之花》象征体系的语境。断裂的时代背景、矛盾的文学环境和抑郁的个人经历从宏观上孕育了这片象征森林的冲突气息。这种气息凝结于诗人基督原罪信仰中,在文本中以掘丑化美和万物应和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第二章则在第一章探讨的语境中发掘《恶之花》运用隐喻手法建构了象征体系中原罪、沉沦、赎罪和皈依四组主题性语象群。它们作为这个体系的细胞以不同的形式共同象征着原罪救赎观。第三章在前一章基础上进而探讨语象群散布于文本内在逻辑的六重结构上,并以悖论的语言形式构成字——句——篇的张力环,呈现一个圆满的反讽结构。最终四大语象群和六重结构图完美融合,形成新批评最终期望的构架肌质有机统一体,并呈现出它深邃的基督教义象征指向。   第三部分:结语。此部分对《恶之花》象征体系建构的方式作出概括总结,并强调纯文学研究中细读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抗战时期至五十年代小说中的喜剧性人物。在中国现代叙事进程中存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革命的对象,但是在具有先进性的“新人"看来,
音义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一种着作体例,产生於汉魏之世,盛行於隋唐之际,式微於五代之後,至元明之後,其体几亡。现存佛经卷末即附载有大量随函音义。这些随函音义附着於佛经卷末或函末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方言隶属吴语处衢片,现有文献对上饶方言研究不多,对沙溪话更缺少系统研究。本人经过田野调查,对江西上饶(沙溪)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