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用电控变径稳定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器是一种新型的井下钻井轨迹控制工具,广泛应用于水平井、大位移井等复杂井的钻井作业。在改变钻井轨迹时,常规稳定器需要频繁起下钻,增加钻井成本。需要设计一款新型变径稳定器,以适应钻井作业需求。本文根据井下变径稳定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钻井液脉冲控制的电控变径稳定器。该稳定器通过接收井口泥浆泵发出的压力脉冲信号,驱动大力矩电机进行相应的动作;带动径向活塞的伸缩来进行稳定器直径的改变,从而改变钻头的侧向切削力,调整钻井轨迹。首先使用Solidworks软件对变径稳定器进行三维结构建模;使用Adams软件和Workbench软件对径向活塞、轴向传动楔面体、稳定器导向段外壳和稳定器进行动力学仿真及静力学校核。依据稳定器信号传输方式的工作条件,地面井底之间通过泥浆钻井液的压力负脉冲方式进行指令信息的传输。设计了稳定器下行通讯方案,绘制出稳定器下行通讯原理方案图。初步设计中空直流无刷电机的结构参数,然后在Maxwell软件里面对电机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后,对底部钻具组合在二维井身环境中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纵横弯曲法建立底部钻具组合的力学模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立三弯矩方程;根据连续条件和边界条件,得到钻头侧向力和钻头倾角的方程式。在Matlab软件中计算钻头侧向力和钻头倾角,然后代入钻头造斜率公式。讨论稳定器直径、钻压、井斜角和活塞井壁支撑力等钻井参数对稳定器降斜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该稳定器的最大井斜控制量为2.96°/100m;减小稳定器直径、减小钻压、增大活塞井壁支撑力有助于井下底部钻具组合的降斜功能;当实际井斜角变大时,井下底部钻具组合的降斜特性逐渐增强。
其他文献
生命起源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研究生命起源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起源的时间、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物质和热量的转换形式、新陈代谢的本质、遗传变异、自我复制等生理现象,指导我们未来的科技发展,促进人类科技的进步。三羧酸循环是一种中央合成代谢生化途径,其起源被认为可以追溯到地球化学,远在酶、RNA或细胞出现之前,其印记紧密地嵌在核心代谢的结构中。因此研究生命起源前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物质之间的非生物传递的合成
异化铁还原菌是一种能够以胞外不溶性铁矿物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厌氧代谢,并获取能量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微生物,该代谢方式被称为铁呼吸。不同于传统的呼吸形式,铁呼吸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代谢方式——胞外呼吸。从1987年第一株异化铁还原菌分离至今,微生物将胞内代谢有机物产生的电子跨膜运输传递到胞外不溶性电子受体的代谢形式便备受关注,继而不同的异化铁还原菌被分离出来。本研究以海洋铁腐蚀产物的厌氧富集培养物为接种物
当高度聚焦的激光作用到物质上时,动量的传递促使物体受到来自非均匀光场的光力,从而可利用光力实现对物体的悬浮和旋转,优点是无接触操作。以往人们对光致旋转的研究大多在水和空气中进行,而本文则是在真空的背景中开展研究,在真空中,极低压强的环境能大大降低环境与物体的摩擦,同时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利用真空光镊中的圆偏振光束能驱使物体高速旋转。基于光源、粒子与真空环境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论文分步研究
随着复杂系统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针对复杂系统的性能评估已经成为系统整体研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复杂系统的研制周期长、试验费用高,导致系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实际性能测试,使得真实的试验数据呈现出小子样的特征。同时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复杂系统性能评估中可利用的仿真数据呈现出多种来源的特征。因此,针对多源小子样试验数据,开展了对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为多源小子样试验数据的性能评估提供方法和
超透镜,作为超表面的相关应用之一,近年来引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受到了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超透镜是由人工设计的纳米单元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结构,通过改变其几何参数和排列方式,就能够对入射光在亚波长的范围内实现任意相位调制,其灵活的相位调制能力,使超透镜拥有传统的光学透镜所不具备的功能。为了研究超透镜在混色、彩色全息等方面的应用,本论文基于导模共振原理、几何相位原理以及消色差原理设计出了包括消色差超透镜在
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在雨水滞留、净化、再利用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绿色屋顶的调蓄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与评价,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梳理绿色屋顶的雨水滞留演化规律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绿色屋顶的雨水滞留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其次对合理设计和评价绿色屋顶雨水滞留能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给出研究绿色屋顶雨水滞留演化规律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展望
碳质化石燃料消费的异常增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对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迫切需求。电解水制氢技术作为目前最具前景的清洁能源制备手段之一引起了领域内的广泛关注,其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催化剂降低过电势,提高产率。目前工业应用的贵金属催化剂性能优异,但价格昂贵。过渡金属镍基材料成本低、电子结构易调控,是替代贵金属催化剂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对比单一金属体系,利用不同d带中心金属阳离子之间的协
通过电催化还原的方式将CO2转化为具有附加值的各种化学品已引起了全世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具有优秀催化性质的多金属氧酸盐参与的CO2电催化还原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稳定性差、过电位高、还原深度低等各种技术问题。本论文选择具有较高析氢过电位的金属铟作为工作电极,分别构建了金属铟电极与不同多金属氧酸盐并存的双催化电解体系,通过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来评价探讨两种多金属氧酸盐
作为一类带有特殊结构的复杂网络,耦合系统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稳定性和同步性是耦合系统两个重要的动力学性质,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注意到,自然界中的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扰动,因此研究耦合系统的稳定性或同步性时,有必要考虑随机因素。另外,外部环境具有可变性,导致现实中的许多系统在结构和参数上可能会发生突变。由于Markov切换和机制切换扩散能够很好地模拟遭受突变的系统,因而吸引了学者们
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生化反应,神经系统中突触囊泡释放的锌离子可以参与调控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和突触可塑性。大鼠内侧内嗅皮层(medial entorhinal cortex,MEC)第2层中发现了特殊的锌离子斑块,且锌离子斑块和钙离子结合蛋白(calcium binding protein,CB)阳性细胞斑块位置互补。MEC位于海马结构旁,存在多种参与和调节空间认知的位置细胞如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