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纷纷把语篇语言学引进翻译研究领域,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篇构建手段之一的连接词研究较少,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们对连接词缺乏充分而清晰的认识,认为连接词除了连接功能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功能了。因此在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英汉连接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连接词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进行英汉两种语言之中连接词的对比研究,很有必要。该研究既可以加深人们对英汉语中的连接词的了解,又能更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翻译实践,如翻译文本的构建,翻译腔的消除。该研究对外语教学(如听力教学和阅读教学)也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本文试图将连接词的研究与文体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探讨。文中连接词的分类和描写以韩礼德《英语的衔接》(1976)和胡壮麟(1994)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连接词的研究(如D. Blakemore, 1989; Schiffrin Debroah, 1987; Michael Hoey, 1996; Van Dijk, 1979;廖秋忠,1986;周刚,2002)。本研究按照文体分类收集了大量英汉语料,利用语料分析软件Oxford Wordsmith Tools(version 4.0)对法律语体、科技语体、新闻报道、会话语体中连接词的出现频率,所出现的位置以及连接词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处理(同时也结合采用人工处理方式)。这种基于语料的研究方法表明连接词的使用与语言种类有关,与文体的类型有关,每类文体中连接词的使用都有各自特征,每类文体有自己偏好的某一类(或几类)连词为之服务。 之后,运用语域分析理论来对量化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主要运用了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概念来表明连接词的使用不是一种纯粹的偶然,连接词的使用不是绝对随意的,它的使用要受到语义、语用、文体、认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研究结果运用于翻译领域,通过例证方法探讨了法律文体、科技文体、新闻报道、会话语体中连接词的处理方法。同时建议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读者的期待、原文的目的以及文本的整体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译文的含混和翻译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