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在当前两岸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大形势下,因台湾当局迟迟未能确认“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官方的沟通联系机制陷入停摆状态,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业也难以幸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作为两岸重要的民间交流方式之一,有助于加强两岸彼此间的互动,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深化台湾社会对两岸和平发展政策的认可,进而推动两岸制度化建设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台湾社会视角揭示其感知与态度的变化机制,探寻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两岸能更顺利地开展旅游层面的交流提供参考性意见。 在旅游目的地社会感知与态度和台湾社会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收集台湾三大主要报纸媒体中与大陆游客相关的新闻报道,在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构建的分析框架下,借助ROST新闻分析工具(ROSTNews Analysis Tool V3.1)和ROST内容挖掘系统(ROST Content Mining6.0)对新闻文本进行高频词提取,利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依托文本构建出的社会网络节点的中心性及其在网络中所处的角色位置进行分析,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Doxey愤怒指数四阶理论模型概括台湾社会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感知与态度,总结其特点,展现其变化机制并探寻机制背后的深层原因。 研究发现,台湾社会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感知内容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策和产业五方面进行概括;感知还具有随着台湾两大政党主导地位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不同政党具有不同的施政理念,推行不同的旅游政策,旅游政策对社会感知有很强的引导性。在经历了2008年7月18日第一个大陆游客观光团抵达台湾、2011年6月28日两岸正式开始实施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政策、2016年1月16日时任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正式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及2018年11月24日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性选举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之后,台湾社会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感知也经历了积极—消极—再积极的变化过程。 在分析台湾社会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态度时参照Doxey愤怒指数四阶理论模型,以两岸情境下的旅游利益相关者模型为基础,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台湾当局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和台湾普通民众的态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其中,台湾当局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态度取决于施政者所在政党;旅游企业的态度是由其对“一条龙”市场运作模式的参与程度而决定的;台湾普通民众的态度变化过程符合“愤怒指数”理论提出的演变规律,在两岸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身份认同的异化使民众对“陆客”熟悉却又不亲近,缺少“愉悦期”,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民众的态度最终呈现“冷漠期”—“恼怒期”—“敌对期”的变化过程。 此外,综合各方面原因,论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结合文化层面如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拓宽研究视角,在此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展两岸情境下的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