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危害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长期使用单一药剂防治,使其抗药性的产生日趋严重。本试验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8年四川省12个地区的26个小麦白粉菌株和2009年四川省11个地区的65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08年供试菌株的平均EC5o为83.84 mg/L,平均抗性水平为43.68倍,抗性水平为抵抗的菌株为3.85%,抗性水平为中抗的菌株为46.15%,抗药水平为高抗的菌株为50%。2009年供试菌株的平均EC5o为87.62 mg/L,其中95.38%供试菌株已经产生抗性,平均抗性水平为41.92倍,未产生抗性的菌株为4.61%,抗性水平为低抗的菌株为6.15%,抗性水平为中抗的菌株为36.92%,抗性水平为高的菌株为52.3%。此结果可为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的合理应用和制定合理的抗药性治理措施提供依据。为了治理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就需要探索抗药性产生的机理。三唑酮的杀菌机制是抑制病原菌中的甾醇14-a-脱甲基酶P450(sterol 14-a-demethylase P450,简称P450,在真菌中也称CYP51)的活性,引起.起真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目前认为病原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CYP51发生点突变,酶与药剂的亲和性下降,导致了抗药性的上升。本试验是通过药剂诱导变异,先将抗药性较低的菌株诱导成抗药性较高,再将其诱导成抗药性很高的菌株。然后通过对较低、较高、很高三个档次的菌株的CYP51基因测序比较,发现其DNA序列上在234和458位碱基发生突变,该两个位点的变异导致其cDNA编码的79和136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在抗性较高的菌株CYP5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中,136位点已由原来的酪氨酸变成苯丙氨酸;在抗性很高的菌株CYP51基因编码氨基酸中,不但136位点已由原来的酪氨酸变成苯丙氨酸,且79位氨基酸由原来的苏氨酸变成丝氨酸。由此可见,CYP51 DNA序列上458位点的突变控制着较高的抗性的产生,而234位点的突变控制着很高抗性的产生。此结果可为开发新的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和进一步研究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