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多维度症状表现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探讨个人完美主义、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的作用,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强迫症状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安徽省地理位置分布,选取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共8所重点高中为调查学校,在每所学校高一、高二年级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归因方式、个人完美主义评定以及学习成绩等。调查资料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mos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频数分布、卡方检验、t检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本次调查以Y-BOCS≥16分即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为重点,2768名重点高中学生中,共有共有448名高中学生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6.2%(448/2768)。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的学生中,以强迫思维为主要症状表现者占19.4%(87/448),以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表现者占14.3%(64/448),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为者占66.3%(297/448)。在强迫思维各维度中,居前三位的症状维度分别为怕伤害(51.3%)、怕污染(37.1%)和有关躯体类(20.1%);强迫行为各维度中居前三位的症状维度分别为强迫检查(48.9%)、强迫清洗(30.8%)和重复(20.8%)。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的高中学生中,有51.6%(231/448)的学生同时伴发抑郁和焦虑症状,22.8%(102/448)仅伴发抑郁症状,5.8%(26/448)仅伴发焦虑症状;仅有强迫症状的学生89人,占19.9%(89/448)。在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后,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学生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增加到3.56倍(OR=3.56,95%CI=2.84-4.46)和2.35倍(OR=2.35,95%CI=1.72~3.20)。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73,95%CI:1.07~2.79)、城镇户籍(OR=1.66,95%CI:1.02~2.70)、学习成绩中等以下(OR=3.94,95%CI:2.15~7.20)的学生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较高;在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方式中,随普遍性维度评分的增加(OR=1.36,95%CI:1.14~1.61)和人格化维度评分降低(OR=1.25,95%CI:1.08~1.43),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增加;在个人完美主义方面,随消极完美主义评分的增加,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增加(OR=1.16,95%CI:1.13~1.18)。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积极完美主义对强迫症状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学习成绩对强迫症状的间接效应均显著(P<0.05),平均效应值和95%CI分别为-0.11(-0.16~-0.06)和-0.02(-0.03~-0.01),消极完美主义对强迫症状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学习成绩对强迫症状的间接效应均显著(P<0.05),平均效应值和95%CI分别为0.34(0.28~0.39)和0.01(0.00~0.02);学习成绩差对强迫症状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归因方式普遍性和人格化维度的中介作用对强迫症状的间接效应均显著(P<0.05),平均效应值和95%CI分别为0.06(0.02~0.10)和0.02(0.01~0.03)。结论强迫症状是重点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具有多维度症状的表现以及与抑郁和焦虑症状较高的伴发状况,消极完美主义、对消极事件普遍性和外在化的归因方式、学习成绩差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学校和家长应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对青少年强迫症状的认识,促进强迫症状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青少年学生应为自己树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完美主义和对消极事件合理的归因方式,保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