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蚂蟥Whitmaniapigra Whitman,属于水蛭科动物,是《中国药典》(2015版)药材水蛭的基原动物之一,以干燥全体入药,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的功效。近年来,随着以水蛭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及保键产品的研发,水蛭的养殖供不应求。蚂蟥属于雌雄同体动物,雄性腺先发育,越冬结束时精卵细胞同步成熟。环境温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本文拟选择越冬期和非越冬期,观察温度对蚂蟥生长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3538,814733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蚂蟥Whitmaniapigra Whitman,属于水蛭科动物,是《中国药典》(2015版)药材水蛭的基原动物之一,以干燥全体入药,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的功效。近年来,随着以水蛭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及保键产品的研发,水蛭的养殖供不应求。蚂蟥属于雌雄同体动物,雄性腺先发育,越冬结束时精卵细胞同步成熟。环境温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本文拟选择越冬期和非越冬期,观察温度对蚂蟥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为蚂蟥的养殖管理和性腺发育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1)将越冬期蚂蟥置于21℃的光照培养箱,以自然越冬蚂蟥为对照,越冬结束后测定蚂蟥的体重、性腺重及内在品质,石蜡切片观察蚂蟥精卵巢组织形态。结果表明,与自然越冬组相比,恒温越冬蚂蟥体重是其2.35倍,雌雄性腺重量分别增加11.54%、48.33%,卵巢囊泡内卵黄期细胞和胶膜形成期细胞以及精巢囊腔内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均显著增加,抗凝血酶活性增加27.85%。综上,恒温能促进越冬蚂蟥生长、精卵细胞发育,提高抗凝血酶活性。(2)将非越冬期蚂蟥分别置于4℃、12℃、20℃、28℃的温度下养殖,50d后测定其体重、性腺重,石蜡切片观察蚂蟥精卵巢组织形态。结果表明,蚂蟥的体重、体重变化率、特定生长率随温度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最高。随温度升高,蚂蟥的雌性腺指数和雌性腺重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最高;蚂蟥的雄性腺指数和雄性腺重基本呈增大趋势,28℃最高。蚂蟥卵巢囊泡内卵黄期细胞和胶膜形成期细胞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20℃最多;蚂蟥精巢外壁在4℃和12℃皱缩,精巢囊腔内细胞数较少;20℃和28℃精巢饱满,其中20℃精巢囊腔内初级精母细胞显著多于其他组别,28℃次级精母细胞显著多于其他组别。综上,20℃是蚂蟥生长和雌性腺发育较适宜的温度,28℃是雄性腺发育较适合的温度。(3)该研究对蚂蟥性腺热休克蛋白90基因(WpHSP90)和热休克蛋白83基因(WpHSP83)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蚂蟥WpHSP90和WpHSP90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790和72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4.92和4.99,不稳定系数均小于40,亲水系数均为负值,均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编码的蛋白均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属于非分泌蛋白。WpHSP90和WpHSP83与其它物种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不高,WpHSP90最高为68.71%,WpHSP83则为83.82%。SDS-PAGE结果显示,在E.coli BL21中成功诱导表达了WpHSP90和WpHSP83蛋白,与预期蛋白分子量大小一致。(4)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蚂蟥的WpHSP90、WpHSP83和AKT基因在雌性腺和雄性腺中的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雌雄性腺中WpHSP90基因的表达量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28℃显著增高,WpHSP83的表达量在4℃至20℃的条件下差异不显著,28℃时亦显著增高,且雌性腺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雄性腺,AKT的表达量则随温度升高呈增大趋势。综上,WpHSP90对于维持性腺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WpHSP83在应激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参与维持性腺内环境的稳定,除此之外,WpHSP83可协同AKT调控蚂蟥雌雄性腺的发育。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生产面积逐年扩张,菊花种植年限的积累导致菊花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其中,由尖孢镰刀菌菊花专化型病原(Fusarium oxysporum f.sp.chrysanthemi)引起的菊花土传枯萎病,是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土传枯萎病不仅会影响菊花正常生长和品质,还会严重破坏土壤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suis,HPS)是猪重要的细菌性病原,作为机会致病菌能够感染猪,引起以脑膜炎、多发性浆膜炎以及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猪革拉泽氏病。该菌至少分为15种血清型,临床仍有约25%分离株无法定型,目前中国的主要流行菌株为血清4型和5型,且血清4型的分离率略高于5型。HPS易与其他猪的病原体如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链球菌等混合感染,每年对世界范围
本研究针对连作障碍导致的黄瓜生长不良和减产等问题,采用生物质炭和减量施肥相结合的定点试验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物量和肥料利用率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改良连作障碍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研究结果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如皋农科试验基地进行,在第一季黄瓜种植前将生物质炭一次性施入土壤,根据施入量共分为六个处理:CK(0t/hm2)C1(5t/hm2)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成像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多种高阶影像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CT是利用X线作为成像介质,装置中的球管和探测器围绕待检患病动物沿一定的轨道做多角度扫描从而获得投影,最终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多幅断层图像。该技术相较于普通的X线平片可获取更多内部细节,能够显示X线平片上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还能显示病变的血供等情况。然而,虽然体内的叠加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原核生物,可感染人和动物。大肠杆菌根据临床致病性和遗传学特性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共生型(Commensal group)、腹泻型(Diarrheal group)和肠外型(Extraintestinal group)。其中肠道外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coli,ExPEC)可导
表型组学研究的相对滞后,成了限制作物改良效率的关键瓶颈。而开发高效、高精度地作物表型设备及算法,实现高通量表型,是促进表型组学研究的关键。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实现稻田的高通量表型监测对优化稻田管理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自动化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在表型领域的应用,国内外研发了多种高通量表型平台。但是,由于需要淹水的特殊田间环境,造成现有的高通量表型监测设备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稻田
小黑麦是首个人工合成并大规模种植利用的谷类作物,由于结合了小麦和黑麦的优良特性,具有抗寒、抗旱和抗病等优势,但是由于多个基因组的组合导致遗传不稳定,因此小黑麦同时表现育性差、籽粒不饱满等缺点,而六倍体小黑麦由于缺乏D基因组,加工品质不好。如何改良小黑麦的这些缺点是小黑麦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不同倍性小黑麦杂交并辅以电离辐射诱发次级小黑麦产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组重建,以期从中选育性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