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期是个体生命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个体面临着来自很多方面的变化及压力:荷尔蒙水平及其他生理特征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生理压力;诸如第二性征等身体外形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负面身体自我压力;外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性别角色压力;人际交往时所面临的人际冲突压力;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亲子冲突压力;来自学校、家长等方面施加的学业成就压力等等。 在这些压力下,青少年可能会产生各种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发生率陡然上升,并且在女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因此,我们猜想青春期发育是青少年情绪障碍上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各种情绪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对其原因以及潜在生理基础的探讨则尤为重要。目前,鲜有研究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同时进行以上几种主要压力的测量,并且它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发育水平的分段时也缺乏严格的标准。据此,我们在研究一中借助客观的青春期发育量表对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进行分段,并且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青少年同时进行以上各种压力状况量表的测量,以考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力状况是否存在发育阶段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研究一共选取了280名青少年被试,其中发育前早期被试130人(男女生各65人),中后期被试150人(男女生各75人)。被试需要填写情绪状态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性别角色量表、青少年人际压力量表、青少年亲子冲突问卷以及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结果显示,不论在情绪状态还是各压力得分方面,发育阶段这一变量的主效应均显著(P<.05),并且均表现为中后期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前早期被试。这一结果与流行病学的研究结论相吻合,即青少年从进入青春期开始情绪障碍发生率迅速上升。然而,研究一所得的结果仅仅为行为层面的证据,并且可能会受到诸如社会赞许效应之类的要求特征的影响。同时,青少年群体情绪障碍上升的潜在生理基础依然未知,所以有必要开展严格的实验操纵来收集被试在客观生理指标上的证据,据此开展研究二。 易感性体现为个体的大脑对情绪刺激的敏感性。由于情绪易感性和情绪障碍之间紧密相关,较高的负性情绪易感性和较低的正性情绪易感性均可能导致情绪障碍,故我们可以从研究青少年个体的情绪易感性来探索青春期情绪障碍的生理基础。Quevedo(2009)等人借助肌电技术的研究表明,青春期发育增强了青少年个体的防御动机,而防御动机被证明可以预测恐惧和焦虑情绪。然而这项研究并没有对青少年的情绪易感性进行直接研究,并且行为和大脑指标的缺乏仍然使情绪障碍上升的生理基础很难得到解释。此外,本实验室一项相关研究表明,青春期发育增强了女生对于负性图片所引发的γ活动,并且这种结果在男生被试中并不存在。然而,这项研究却仅仅使用了负性情绪刺激。由于较低的正性情绪易感性也可能会产生情绪障碍,所以有必要同时纳入正性情绪刺激进行探讨。 研究二共选取73名被试(前早期被试36人,其中男生19人;中后期被试37人,其中男生18人)参加脑电实验,正负效价的情绪图片为偏差刺激,固定杯子图片为标准刺激。每种效价图片又分为极端、中等和中性三种刺激强度类型,被试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图片刺激进行与情绪无关的分类任务。行为结果显示,在两种效价上,前早期被试均比中后期被试报告出更加正性的情绪状态得分。ERP结果显示,前早期被试在中性、中等正性到极端正性刺激上所诱发的LPP波幅依次递增,而中后期被试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正性情绪效应,这表明中后期被试对正性刺激的易感性显著降低。其次,中后期女生相较于前早期女生对负性图片刺激诱发了更强的P3a波幅,这一结果在男生被试中并不显著。此外,不论发育水平,和男生相比,女生对于极端负性刺激诱发了更强的LPP波幅,并且在P3b成分上对负性刺激具有更低的感受阈限。这些结果表明青春期发育降低了青少年对正性刺激的敏感性,并且增强了女生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综上,青春期发育增强了青少年群体的负性压力感受性以及降低了青少年的正性情绪易感性。同时,青春期女生的负性情绪易感性也显著增强。这些结果揭示了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女生群体情绪障碍上升的原因和生理基础,为后续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了方向,对青少年的教育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