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研究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o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站在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更加广泛。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还应以正确的方式追求美好生活,更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享受美好生活。新时代大学生如何理解、追求、享受美好生活就反映了其美好的生活观。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形成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有坚实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思想及其美好生活观,不但对进行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了解大学生的美好生活观为研究重点,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以南充市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发放问卷,从而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实际培育状况。通过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得出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从大学生、校园、社会和家庭四种视角出发,剖析其中原因,最后再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美好生活观总体上比较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主要表现为重视家庭生活,注重精神追求,以及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同时,部分大学生美好生活观也呈现出一定的消极倾向。首先,部分大学生人生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规划。其次,部分大学生对于创造美好生活和享受美好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再次,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处理个人美好生活与社会全体幸福间的关系。最后,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大事的认识也有待提高。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到位、高校对大学生的美好生活观教育存在不足、社会大环境的误导和家庭教育的缺位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高校、社会、家庭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包括,第一,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形成主流价值认同,厚植和谐共享的美好生活情怀,涵养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践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第二,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教育深化对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情感熏陶,传承优良家风,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言传身教,发挥家长表率作用;第三,重视美好生活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构建系统的美好生活观教育体系,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建设完备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营造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校园氛围;第四,积极发挥社会大环境的正向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本文从这四大方面出发,力图对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其他文献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如何防止颠覆性错误出现,首先要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理论问题,更是我们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回答的实践问题。苏东各国的改革为何走入死胡同,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必然被无产阶级政党所重视。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本质,就能继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事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为
学位
股价同步性是表征股票价格同向变动程度的指标,反映公司股价在某段时间内与市场价格“同涨同跌”的现象。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发展成熟,股价中关于公司特质的信息含量不断增加,因股价同步性与之成反比,则股价同步性随之降低。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与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直接相关,进而影响到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信息透明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能够从更深层次优化股票市场的运行和发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高校立德树人需要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了思政课教师要做一名有情怀的四有好老师,涵育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情怀至关重要,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心里要
学位
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在我国呈现出迅速发展的状态,社会市场上也涌现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机构。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建议》(下称“双减”),该文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民营教育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路径越来越窄,现有的环境下教培行业在未来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与挑战。“双减”政策的落地后,整
学位
教育强则国强,人才兴则民族兴。“匹夫”无责,怎能“兴国”?如何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这是学界和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国家和社会直面的时代课题。目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效显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培养环境的变化,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势在必行。作者以XXX大学为例,对近年来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进行调研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并且特别强调新时代要从党的历史中学习经验,从而更好的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着重强调百年党史的作用和价值,认为历史可以“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党在延安发展的十三年,是我们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们党发展历程中极为艰苦,取得成就较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救人民,
学位
在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与素质提升。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而且还提出了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标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视野要广作为六项基本要求之一,对思
学位
H省Z市“教育云”项目建设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公平的优质教育,并推动学校从重视知识的传承,转向更加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构建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由于该项目任务繁重,资金需求较大,故Z市政府将PPP模式引入“教育云”项目,这样既发挥了社会资本方在技术、管理以及运营方面的优势,又解决了政府部门资金短缺的困难,还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对本项目社会资本方X
学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的美好需要。这一矛盾中,更加侧重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要做到平衡和充分。这种矛盾折射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亦可以理解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美好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所传授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容、方法等之间的矛盾。从问题视角看,踏上新征程,需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育人方式的转变即将传统
学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的专兼职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和人格六方面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