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比较文学,比较美学是一门更为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显得更为稚嫩,其历史及基础知识体系都有待建构与完善。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作为比较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通过对他的比较美学研究的考察,不仅能够了解比较美学的历史发展,更能为当今比较美学学科建设带来有益的启示。本文聚焦门罗的比较美学研究,主要以门罗比较美学研究的相关著作为考察对象,同时也考察了门罗比较美学实践活动。从逻辑思路而言,本文主要将门罗的比较美学研究置于比较美学的概念发展史与门罗的科学美学思想这两大坐标系中来把握。通过第一个坐标系,区分门罗所从事的跨艺术与跨文化这两种不同路径的比较美学研究;通过第二个坐标系,从他的美学根基上把握其比较美学的生发因素与价值高度的抑制因素。从研究方法而言,本文立足于大量外文文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概念史、文献法等方法,首次对门罗的比较美学研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与总结。正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本文关键所在,主要考察了“比较美学”术语概念的历时性变化,从而提出了全文的研究对象。鉴于目前国内外美学界对比较美学概念缺少系统全面的梳理,本章首先以“比较美学”术语为关键词爬梳了大量外文文献,总结出比较美学术语主要存在前后两种不同的概念。前期概念强调在不同艺术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这是来自西方美学的传统看法;后期概念则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从艺术走向文化,这是对比较美学概念的新拓展。从比较研究的跨越性特征观之,这两种不同路径的比较美学可分别谓之:跨艺术比较美学与跨文化比较美学。关于前者,本章阐述了它的萌芽与发展,尤其是回到历史语境,从诞生之中的美学学科与艺术有着难分难解的纠缠,美学与“比较主义”的时代相遇这两个方面解释了为何比较美学术语产生之时,具有跨艺术比较的独特含义。关于后者,本章回顾了印度学者群体、比较哲学以及人类学对跨文化比较美学产生及壮大的重要贡献。通过对比较美学的概念史考察,确立了门罗在比较美学发展史坐标中的重要地位,他既是跨艺术比较美学走向成熟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跨文化比较美学发展壮大的重要探路人。第二章力求从思想渊源与思想要旨两个方面明了门罗的科学美学思想,进而从门罗美学思想的根基出发探寻其对比较美学研究的生发与制约作用。杜威以“经验”概念改造传统哲学,门罗作为杜威的学生同样对传统美学实施了一番改造。杜威为门罗的美学改造提供了科学实验方法、动态化的价值观念以及泛化的审美经验。桑塔亚纳对美学的生物学与自然主义的解释则为门罗提供了美学走向科学的理论可行性。阿尔伯特·巴恩斯则为门罗踏上科学美学之路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抓手——艺术的形式分析。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门罗的毕生宏愿便是将美学引向科学美学。这种美学思想作为门罗庞杂美学思想的根基,它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反对抽象思辨、标举科学实验、信奉中间道路三个方面。科学美学思想重视比较视域,秉持动态的价值观念,这为门罗比较美学的生发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科学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也制约了它所生发出来的比较美学,为其带来消极影响。第三章主要从比较的视域、前提与视角三个方面论述现有研究所忽视的关于门罗的跨艺术比较美学研究。在美国比较美学前辈学者雷蒙德的影响下,门罗频繁使用的“比较美学”一词主要指称的是对不同种类的艺术进行分类与比较研究。在这种跨艺术比较美学研究中,门罗站在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立场上探讨了艺术定义、艺术分类问题。他从审美泛化与时间维度消解了艺术定义的永恒本质观念,打破诸种艺术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现象,构建一种泛化的大艺术观念。在这种艺术观念之下,门罗从媒介、过程以及产品三个视角探讨了诸种艺术的分类与比较。每个视角又细分出多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这些都是其跨艺术比较美学研究的方法。媒介视角主要被细分出媒介的物理意义与心理意义两个维度;过程视角主要被细分出技术、艺术职业、制作模式三个维度;产品视角主要被细分出审美的传播方式、组织方式、类型三个维度。门罗的艺术比较与分类秉持的是尝试性态度,追求具体语境下的效用性,因而并不给出某种定论。门罗通过艺术比较,提出以媒介、过程、产品的组合模式来界定艺术,其比较的目的最终指向对艺术自身的认识。第四章主要阐述了门罗的跨文化比较美学研究。本章超越了现有研究仅仅对门罗的东方美学研究的关注,从他对原始黑人雕塑的分析以及国际美学理念与实践的角度展开了更为全面的论述。门罗的跨文化比较美学最早可追溯到其借助艺术形式对比分析了原始黑人雕塑与古希腊雕塑。此时,门罗采用一种迂回、妥协的方式处理审美的文化性及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流露出跨文化比较美学的潜质。门罗更为成熟的跨文化比较美学研究则是建立在国际美学理念之上。国际美学理念也是门罗跨文化比较美学研究的重要思想结晶,它提倡在美学中树立一种国际主义精神,摆脱狭隘的孤立主义,使得美学成为一门真正反映人类普遍审美经验的学科。门罗在这种理念下,一方面着手提升美国美学学会会刊的国际化水平以及恢复筹办了数次国际美学大会,这些是其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对东西方美学展开了跨文化比较研究,这是其理论研究。在后者中,门罗指出跨文化比较美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增进理解,同时也点明其研究存在着语言、思想、专门化以及主体自身惰性的障碍。门罗所进行的跨文化比较,在具体方法上是多维度的比较,在宏观方法上指向跨文化阐释。第五章对门罗的比较美学研究进行了评价。首先,本章以门罗科学美学思想这一美学根基为抓手分别阐述了门罗跨艺术比较美学与跨文化比较美学的价值和局限。跨文化比较美学因与科学美学之间的张力较大,因而相较于跨艺术比较美学具有更大的价值,其留下的美学组织遗产与思想遗产,至今仍然润泽海宇。其次,本章根据门罗比较美学研究的局限与价值总结出两点启示:其一,通过构建比较美学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加强书目文献整理来推进比较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其二,借鉴门罗国际美学的实践经验,打造国际美学交流的杂志平台,促进我国美学更好地走出去。综上所述,本文从比较美学概念史与门罗科学美学思想的双重视角,较为全面地论述和展示了门罗比较美学研究的基本面貌,诸如概念、方法、内容、价值与局限等,并进而探索了其对于比较美学学科建设以及中国美学“走出去”的相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