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50 k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表层水文变化及类ENSO状态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太平洋暖池(WPWP)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其在全球气候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该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IODP 363航次U1486岩芯(02°22.34’S,144°36.08’E,水深1332 m)上部31 m的沉积物为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和Mg/Ca 比值,重建了 WPWP表层水体水文环境演变过程,结合相关古气候和古海洋记录,分析了冰期旋回中类ENSO状态的变化。过去450 ka以来,U1486岩芯中浮游有孔虫Trilobatus sacculifer的δ18O的演变显示了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频谱分析呈现出了典型的偏心率周期(100 ka)、斜率周期(40 ka)和岁差周期(23 ka),说明其变化可能受到高纬和热带因素的双重驱动。T.sacculifer Mg/Ca温度重建结果显示,近5次冰期旋回中WPWP表层海水温度(SST)在25.3~30.8℃范围内波动,末次冰盛期(LGM)SST最低值为26.1℃,比晚全新世低近2℃。SST整体变化与δ18O变化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未发现SST领先δ18O变化现象的出现。SST的演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与南极冰芯记录的大气CO2浓度变化同步,其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可能是由温室气体驱动。U1486岩芯中450 ka以来T.sacculifer壳体的δ13C在0.71-2.05‰之间,其值总体上间冰期略高于冰期,没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其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冰期-间冰期转换期Ⅰ、Ⅱ、Ⅳ和Ⅴ期和MIS 8时均出现明显的低值事件,推测该低值事件的信号来自南大洋水团且与海气CO2交换有一定关联。过去450ka里,去除全球冰体积信号后重建的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sw-iv)的变化与当地日射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间冰期δ18Osw-iv与附近站位的降水径流记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指示了研究区降水的变化;但与中国洞穴石笋和黄土的东亚季风降水记录呈反相位关系,表明间冰期澳大利亚季风和东亚季风有密切联系,可能指示了 ITCZ的南北移动过程。WPWP的SST记录与东太平洋冷舌区的古温度记录对比分析发现,过去450 ka来冰期时东西太平洋的温度梯度增大(>3℃),WPWP温跃层深度加深,且间冰期的主要冰阶热带太平洋也呈现了较大的纬向温度梯度,最大可达到4~5℃。纬向温度梯度的这一变化指示近几十万年来偏冷的冰期和间冰期冰阶热带太平洋呈现出类La Nina状态,而气候变暖期间则更趋向于类El Nino的状态。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过程中,地表温度升高,对流层下层水汽含量快速增加,导致边界层与对流层中层之间的质量交换减少,减弱了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和赤道东风带的强度,使得热带太平洋表现出更类似于El Nino的状态。
其他文献
精子储存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受精物种中十分普遍的繁殖策略。卵胎生硬骨鱼许氏平鲉从交尾到受精,精子储存时间长达6个月。目前,对于卵胎生鱼类精子在雌鱼体内的储存位置、活力状态、能量供应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观察许氏平鲉精子超微结构,并与卵生硬骨鱼大菱鲆比较分析体内受精许氏平鲉精子特殊结构特征;通过组织学与精子生理状态检测,分析了许氏平鲉精子从交尾到受精期间在卵巢的储存位置的动态变化
随着海洋自然资源勘探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深远海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其中,海洋磁力测量作为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深远海勘探应用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重点对海洋磁力测量中日变校正中存在的同纬度幅值差现象进行了讨论与总结,以期为海洋磁测的日变校正方法的改进提供帮助。地磁日变随时间、纬度变化,其产生的干扰可高达数十乃至上百n T,是海洋磁力测量中最主要的误差,其校正的结果对海洋磁力测
成品油运输过程中管线容易产生沉积的局部地方常伴随着内腐蚀的发生。微生物腐蚀(MIC)是造成成品油管线内腐蚀的原因之一。为了研究成品油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腐蚀行为,分析了成品油管道内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径向分布特征,研究了X65、X70和X80级成品油管道内腐蚀行为及腐蚀特征,分析了管道易发生沉积处的腐蚀原因,探讨管道在内腐蚀情况下高钢级管线钢应用在成品油运输环境的可行性。同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区域。该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与世界典型区域发现的水合物之间存在一定相似规律,但是相比较而言其差异性更为显著。受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白云凹陷神狐海域峡谷富集区钻遇的水合物样品多分布在细粒泥质、粉砂质沉积物中,其饱和度值与国际典型水合物分布区相比较低。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钻探区不同站位发现的水合物气源特征、饱和度与分布、水合物层厚
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卡罗琳洋脊CM4海山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发现该海山山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铁锰结壳。研究区铁锰结壳样品类型均一,基本呈单层薄状,厚度在1 mm以内。铁锰结壳附着基岩为碳酸盐岩,大多为坚硬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少部分为孔隙较多的造礁珊瑚。本文对该海山9个铁锰结壳及碳酸盐岩基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
深部碳循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表层-深层物质交换过程,对全球气候、地球各圈层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碱性岩,尤其是大洋碱性OIB与全球碳循环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成因联系,使得碱性OIB成为研究全球碳循环的理想材料。西太平洋拥有最古老的洋壳,最密集的海山分布以及大量的碱性OIB的出露,对研究碱性OIB的成因有着天然的优势。本研究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中未有前人取过样的Kocebu海山碱性OIB为
溶解有机质在痕量金属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痕量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及生态学功能等都强烈依赖于其在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中的配分及相互作用。本论文聚焦海水中的不同分子量有机质结合总溶解态(<0.45μm)的痕量金属,通过测定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碳的浓度、分析其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以及比较不同痕量金属在不同盐度下的配分特征,解析了溶解有机质分子量特征、溶解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特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受到日益关注。自2004年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被报道以来,微塑料现已在近海海岸带以及深海环境中均被发现。南极海冰、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生物甚至是人类体内都有微塑料的存在。而对于海洋环境来说,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聚集的“汇”,然而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且因研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分析手段是研究海洋沉积物样品的关键,既要保证分析效率,又能够
渤海近岸浅海区水体全年普遍呈高悬浮泥沙浓度特征,而低悬沙浓度水却终年(尤其在冬季)占据渤海秦皇岛海域,这一显著差别使得秦皇岛海域成为渤海近岸水域泥沙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案例;且秦皇岛是中国最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之一,保持秦皇岛周围海水的清洁和无污染至关重要;前人研究结果显示渤海冬季悬沙浓度高且分布特征具有全年代表性,因此观测研究渤海秦皇岛海域冬季沉积动力过程兼具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海床基观测系统
Women’s Entrepreneurship in Iran(《伊朗女企业家精神》)是第一本关于伊朗女性企业家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介绍并分析了伊朗经济环境下对女性企业家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的是性别差异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及原因。国内关于女企业家精神的翻译图书比较少,也很少见关于这方面的翻译实践报告,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对中国女性企业家的研究方法起到借鉴作用,可以促进中国女性研究的发展。本次翻译文本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