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渤海秦皇岛海域沉积动力观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近岸浅海区水体全年普遍呈高悬浮泥沙浓度特征,而低悬沙浓度水却终年(尤其在冬季)占据渤海秦皇岛海域,这一显著差别使得秦皇岛海域成为渤海近岸水域泥沙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案例;且秦皇岛是中国最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之一,保持秦皇岛周围海水的清洁和无污染至关重要;前人研究结果显示渤海冬季悬沙浓度高且分布特征具有全年代表性,因此观测研究渤海秦皇岛海域冬季沉积动力过程兼具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海床基观测系统对秦皇岛海域实施了长时序、全水深的水沙要素同步观测,包含2017年冬季和2018年冬季两个观测批次。2017年2月至3月,在秦皇岛海域低悬沙浓度区的三个观测站点S1、S2、S3部署了海床基观测系统,并实施了22天的原位观测,旨在揭示局地泥沙再悬浮的过程与机制。观察结果表明,在整个部署期最强的风期间,泥沙再悬浮过程包括一个发生在高湍动能时期的湍动再悬浮事件,以及当底床切应力大于临界水平时的后续再悬浮事件。湍动再悬浮事件是由大风驱动的强湍流引发,其特征是表征近底层再悬浮泥沙的水体浊度值随时间以脉动的形式剧烈增大,其影响深度不超过波流底层边界层的厚度。然而,后续再悬浮的发生归因于波浪主导的大的底床切应力。在大风期间,后续再悬浮所致的水体中层和上层高悬浮泥沙浓度现象滞后于高风速约8-10小时,而湍动再悬浮事件与大风事件同时发生。三站原位观测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特殊低悬沙浓度区的局地成因是即使在速度高于14m/s的大风作用下,秦皇岛海域泥沙再悬浮强度仍然较弱。2018年1月至2月,在秦皇岛海域低悬沙浓度区的两个观测站点M1和M2先后部署了海床基观测系统,并实施了共计45天的原位观测,以揭示海冰条件对该海域水动力、泥沙再悬浮和悬浮泥沙浓度的定量影响。在M1站观测期间有海冰覆盖,在M2站观测期间无海冰覆盖。研究发现,M1站温度和盐度的日波动比M2站更显著。在1月28日一次典型的海水结冰事件中,M1站底层水的温度降低了1.77℃,盐度升高了0.4 psu。此外,由于海冰的屏蔽作用,M1站余流受风的影响远小于M2站。由于固体冰面对水体的阻力系数较大,流速垂向分布结构由传统的无冰条件下的对数型转变为海冰条件下的抛物线型。M1站底层平均悬浮泥沙体积浓度和浊度分别为4.9μL/L和8.6 NTU,约为M2站的值的一半。M1站较小的悬浮泥沙体积浓度和浊度归因于其近底层较低的湍动能。而在M2站,较大的悬浮泥沙浓度则与强风作用密切相关,强风作用在无海冰覆盖的水域激发高的湍动能,从而产生较强的湍动再悬浮。海底沉积物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海域,细砂最易发生再悬浮,而粘性颗粒仅在强水动力条件下才会发生再悬浮。
其他文献
海水中一切设施表面的无价值的海洋生物附着现象被称为海洋生物污损。这种自然现象使船舶、石油钻采平台、海水冷却水管道等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材料的性能急剧下降,同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含毒剂防污涂层的长期使用对非目标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环境友好型污损脱附防污涂层是取代含毒剂防污涂层的理想选择。污损脱附型防污涂层存在静态防污效果不理想及机械性能有待提高的技术瓶颈。本文通过在污损脱附
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s)独特的离子化二维夹层结构赋予其优异的吸附、修饰、可控递释性能。LDHs质轻环保、廉价易得,集层状结构的稳固性、层板组成的可控性、层板间距的可调性、层间阴离子的可交换性于一体,具备成为分子容器和离子交换平台的天然属性,可进行多元化的结构改造和功能拓展。本论文从LDHs板层阳离子调节和层间阴离子缓蚀剂嵌插两个技术路线入手,制备
精子储存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受精物种中十分普遍的繁殖策略。卵胎生硬骨鱼许氏平鲉从交尾到受精,精子储存时间长达6个月。目前,对于卵胎生鱼类精子在雌鱼体内的储存位置、活力状态、能量供应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观察许氏平鲉精子超微结构,并与卵生硬骨鱼大菱鲆比较分析体内受精许氏平鲉精子特殊结构特征;通过组织学与精子生理状态检测,分析了许氏平鲉精子从交尾到受精期间在卵巢的储存位置的动态变化
随着海洋自然资源勘探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深远海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其中,海洋磁力测量作为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深远海勘探应用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重点对海洋磁力测量中日变校正中存在的同纬度幅值差现象进行了讨论与总结,以期为海洋磁测的日变校正方法的改进提供帮助。地磁日变随时间、纬度变化,其产生的干扰可高达数十乃至上百n T,是海洋磁力测量中最主要的误差,其校正的结果对海洋磁力测
成品油运输过程中管线容易产生沉积的局部地方常伴随着内腐蚀的发生。微生物腐蚀(MIC)是造成成品油管线内腐蚀的原因之一。为了研究成品油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腐蚀行为,分析了成品油管道内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径向分布特征,研究了X65、X70和X80级成品油管道内腐蚀行为及腐蚀特征,分析了管道易发生沉积处的腐蚀原因,探讨管道在内腐蚀情况下高钢级管线钢应用在成品油运输环境的可行性。同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区域。该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与世界典型区域发现的水合物之间存在一定相似规律,但是相比较而言其差异性更为显著。受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白云凹陷神狐海域峡谷富集区钻遇的水合物样品多分布在细粒泥质、粉砂质沉积物中,其饱和度值与国际典型水合物分布区相比较低。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钻探区不同站位发现的水合物气源特征、饱和度与分布、水合物层厚
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卡罗琳洋脊CM4海山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发现该海山山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铁锰结壳。研究区铁锰结壳样品类型均一,基本呈单层薄状,厚度在1 mm以内。铁锰结壳附着基岩为碳酸盐岩,大多为坚硬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少部分为孔隙较多的造礁珊瑚。本文对该海山9个铁锰结壳及碳酸盐岩基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
深部碳循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表层-深层物质交换过程,对全球气候、地球各圈层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碱性岩,尤其是大洋碱性OIB与全球碳循环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成因联系,使得碱性OIB成为研究全球碳循环的理想材料。西太平洋拥有最古老的洋壳,最密集的海山分布以及大量的碱性OIB的出露,对研究碱性OIB的成因有着天然的优势。本研究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中未有前人取过样的Kocebu海山碱性OIB为
溶解有机质在痕量金属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痕量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及生态学功能等都强烈依赖于其在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中的配分及相互作用。本论文聚焦海水中的不同分子量有机质结合总溶解态(<0.45μm)的痕量金属,通过测定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碳的浓度、分析其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以及比较不同痕量金属在不同盐度下的配分特征,解析了溶解有机质分子量特征、溶解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特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受到日益关注。自2004年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被报道以来,微塑料现已在近海海岸带以及深海环境中均被发现。南极海冰、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生物甚至是人类体内都有微塑料的存在。而对于海洋环境来说,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聚集的“汇”,然而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且因研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分析手段是研究海洋沉积物样品的关键,既要保证分析效率,又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