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探针的制备及其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包涵体肝炎(chicken inclusion body hepatitis,IBH)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病鸡死亡突然增多,严重贫血、黄疸、肝脏肿大出血和坏死灶,可见到肝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该病又称贫血综合征。有12种血清型的禽腺病毒与本病有关,这12个血清型中,至少有10个血清型与自然爆发的包涵体肝炎有关。引起鸡IBH的血清型主要是2型、3型、4型、5型、6型、7型和8型。我国于1976年首先在台湾省发现该病,此后在辽宁省、湖南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和内蒙古都相继发生,呈日益蔓延趋势,因此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而斑点杂交技术简单的操作和较低的成本成为了检测此病的理想选择。鸡胚是鸡腺病毒的最佳分离培养物。经由卵黄囊接种,胚胎可于2~7 d内死亡,常可见肝细胞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含有包涵体的胞核较正常大,可较正常大2~3倍。   通过鸡胚卵黄囊接种对各血清型标准毒株进行增殖培养,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禽腺病毒血清型1、2、4、8、12六邻体蛋白基因的标准序列,找出保守性序列和血清型之间的低同源性序列,以此来设计5对引物,分别对增殖的病毒进行DNA提取与PCR扩增,切胶回收定量后,用地高辛标记成包涵体肝炎病毒核酸探针,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后,表明探针的最小检出量均达到1 pg,特异性检测表明各血清型探针之间无交叉反应。通过斑点杂交的检测方法,检测山东、洞南、江苏部分地区采集的病料,各地均检出阳性病鸡。   处理病毒各血清型的核酸探针检测到的疑似病料,经卵黄囊接种于7日龄SPF鸡胚(0.2 ml/只),取接种48小时以后死胚的肝组织,经处理后,在鸡胚继续传2代纯化病毒。回收尿囊液中病毒DNA,并用标记的5种血清型探针分别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同时取鸡胚肝脏用10%福尔马林固定制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尿囊液中提取的DNA为模板,对六邻体蛋白(Hexon)片段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分析。   通过实验,表明了鸡包涵体肝炎病的普遍流行,其中以血清2、4、8型流行较为普遍。通过斑点杂交诊断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病料接种鸡胚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可见核内包涵体。将Hexon序列的测序结果与血清1、2、4、8、12型的标准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同源性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最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点八。
其他文献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
天然免疫系统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lectin,MBL)是模式识别受体中的重要分子,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存在于血清中的C型凝集素,通过识别并结合多种病原微生物、变异细胞表
麇鹿原产于中国,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世界珍稀保护动物。它属于大型草食类动物,适应湿地生活,这在鹿科动物中很特殊。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麋鹿优良基因的丧失,麇鹿感染疾病的概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ND)是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感染许多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疫病,对全世界养禽业导致巨大的损失。从上世纪人们开始用新城疫疫苗免疫,至今仍未
减蛋综合征(Egg Drop Syndrome, EDS-76),又名鸭腺病毒Ⅰ型(DAV Ⅰ)。该病是由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引起的一种以产蛋鸡产畸形蛋、薄壳或无壳蛋,产蛋率严重下降为主要特征的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革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在人体钙、磷代谢及骨骼正常生理机能的维持中有着重要作用,1α,25-二羟维生素D3[1α,25-dihydroxyvitamin D3,1α,25-(OH)2D3]是维生素D的主要活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是圆环病毒属的代表种,分为PCV1和PCV2两个血清型。其中PCV2可引起多种疾病并严重导致猪群产生免疫抑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