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干性维持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已知体内干细胞特性维持与自我更新依靠其所处的微环境,其中干细胞之间,以及与周围细胞的接触与信息交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体外干细胞培养方法破坏了细胞间的接触与信息交换,降低了扩增效率。我们提出了局部高密度细胞接种的设想,通过高密度接种骨髓细胞的方法来增加细胞之间的相互接触,达到扩增骨髓中成血管类祖细胞的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局部高密度培养增加细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干性维持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已知体内干细胞特性维持与自我更新依靠其所处的微环境,其中干细胞之间,以及与周围细胞的接触与信息交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体外干细胞培养方法破坏了细胞间的接触与信息交换,降低了扩增效率。我们提出了局部高密度细胞接种的设想,通过高密度接种骨髓细胞的方法来增加细胞之间的相互接触,达到扩增骨髓中成血管类祖细胞的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局部高密度培养增加细胞-细胞间接触,进而达到扩增骨髓中成血管类祖细胞的目的,并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定量PCR等手段,发现并验证与高密度培养相关的特异性分子,阐明高密度培养扩增并维持成血管类祖细胞特性的可能机制。该研究将解决骨髓成血管类祖细胞体外扩增难题,并为研究细胞-细胞接触建立重要的体外研究模型。方法我们从wistar大鼠的股骨与胫骨中取出骨髓,进行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消化后,以2×105/cm2为密度点状接种直径10cm培养皿,均匀分布6点接种,每皿细胞总量9×105,以相同数量细胞均匀接种于相同大小培养皿作为普通密度培养对照组。在培养15天后,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对传统密度已经局部高密度培养出的骨髓细胞进行表型的鉴定,并在体外与体内验证了局部高密度培养得到的细胞与传统密度培养得到的细胞在血管再生能力上的差异。结果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密度相比,局部高密度培养的骨髓细胞与原代细胞的表型更为接近,高表达CD14((18)(20)(13)(22)(4)),CD133((19)(22)(13)(20)(4)),CD45((19)(24)(13)(24)(4)),KDR((18)(17)(13)(24)(4)),CD144((18)(19)(13)(20)(4)),CD31((18)(21)(4))与CD34((22)(13)(20)(4))这些与造血和成血管类祖细胞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显示了局部高密度培养的骨髓细胞可能具有很强的血管再生能力。我们通过在matrigel上的成管实验证明了局部高密度培养的骨髓细胞在体外具有更加良好的血管形成能力,结果显示传统密度形成的分支节点数为7.2个,而局部高密度形成的分支节点数为29.8个。我们通过对下肢缺血裸鼠的细胞治疗来证明了局部高密度扩增细胞具有更好的潜在治疗价值。结果显示下肢缺血裸鼠治疗三周后,局部高密度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缺血裸鼠的预后:出现下肢坏死的比例为30%,作为对照PBS组坏死率为100%,传统密度组坏死率为90%。下肢血流改变反映了同样的趋势:高密度治疗组3周后患/健血流比为0.82,而PBS组与传统密度组患/健血流比分别为0.4与0.53。我们检测了缺血下肢肌肉内的血管密度,结果显示高密度治疗组的血管密度为776.9/mm2,而PBS组与传统密度组血管密度分别为400/mm2与423.4/mm2。最后我们通过基因芯片以及定量PCR的方法初步探讨了局部高密度扩增骨髓内成血管类祖细胞的可能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局部高密度扩增的细胞高表达整合素类相关表面分子,整合素类分子与细胞接触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以影响细胞的成血管能力,因此可能整合素类分子的上调在局部高密度扩增成血管类祖细胞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发现了在局部高密度培养体系,一些与血管再生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无论在基因还是在蛋白上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传统密度培养体系,这提示生长因子的差异也可能是局部高密度扩增成血管干细胞的可能机制之一。结论局部高密度培养大鼠骨髓细胞可以扩增出骨髓中的成血管类祖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很强的体内外形成血管的能力并具有很好的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价值。这些成血管类祖细胞在局部高密度体系内的扩增可能与整合素相关分子的上调,细胞外基质相关分子的上调以及成血管类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他文献
背景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少见但具有潜在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Br S)等。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虽然表现型存在异质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常可检测出编码离子通道及相关辅助蛋白的基因突变,其中以LQTS和Br S的致病突变最多。约80%LQTS患者可检测到致病突变,以KCNQ1失能突变导致LQT1最为常见。大
研究目的:探索Y-box结合蛋白1(YB-1)在肝祖细胞(HPC)介导的肝再生和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关蛋白标志物在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定性和定位表达。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干扰HPC中YB-1的表达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PC增殖和细胞周期。通过RNA-sequence分析沉默YB-1对HPC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进一步阐明YB-1对HPC生物学
背景: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病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子。FHOD3是主要在心脏表达的肌动蛋白成核因子,基础状态下其分子内N端与C端相结合,处于自抑制结合状态。C末端的磷酸化是其解除自抑制状态的机制之一,是否有其他激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FHOD3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表达增加,但其C末端的磷酸化在心肌肥厚病理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目的:探讨FHOD3的分子激活机制及其C末端磷酸化修饰在心肌肥厚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类慢性炎症-纤维增生性疾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以及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四连接素是纤溶蛋白水解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而许多炎症性疾病与循环中嗜铬蛋白A水平的病理性增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针对嗜铬蛋白A两大降解产物(Catestatin和Pancreastatin)和四连接素蛋白展开研究,探寻它们各自与冠状动脉粥样
目的:内源性哇巴因(EO)浓度升高和内收蛋白基因变异可以通过两种分子机制调节Na+-K+-ATP酶的活性,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引起高血压。EO的拮抗剂—罗芙他辛可以选择性抑制这两种机制而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在欧洲已经完成的Ⅱ期临床试验,证实罗芙他辛只在部分携带有某些特异基因图谱的人群中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中国人群EO的含量,探讨其与血压的关系;并在未治疗人群中构建EO相关蛋白
目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及相关基因突变是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22q11.2微缺失是导致CHD的重要遗传性因素;GATA4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细胞的早期标志,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之一。本研究即从这两方面入手,开发22q11.2区域CNV适宜检测方法,同时对1例CHD家系中发现的GATA4基因新突变进行致病机制研究,以探讨遗传因素在CHD中的作
研究背景及目的:血管钙化是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钙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以高血压伴血管钙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并通过探讨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巨噬细胞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外周血、血管壁及巨噬细胞表达的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水平变化;以及OPN、OPG对患者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等
背景和目的:迄今为止,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中,靶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对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影响并未被阐明。本研究(IMAP-ACS-II)是一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NSTE-ACS患者。其主要是利用40-MHz的i Map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病理机制。心房纤维化是心房结构重构的特征。心房纤维化的加重能够增加房颤的发生频率,促进房颤的维持,并影响房颤的药物和消融治疗效果。心房纤维化的机制较为复杂,有多条通路和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其中TGF-β1信号通路是最经典的促纤维化通路之一,TGF-β1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鼠表现出特异性的心房纤维化及更高的房颤易感性。一系列的临床和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以内皮功能不全为始动因素,继而发生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血管闭塞,最终导致慢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目前认为CAD是一个慢性炎症性疾病,而固有免疫调节机制贯穿CAD的整个病理过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