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NQ1、SCN10A基因变异及其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少见但具有潜在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Br S)等。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虽然表现型存在异质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常可检测出编码离子通道及相关辅助蛋白的基因突变,其中以LQTS和Br S的致病突变最多。约80%LQTS患者可检测到致病突变,以KCNQ1失能突变导致LQT1最为常见。大约2/3的Br S病人未检测到相关基因突变,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及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WAS)的结果,为研究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靶点。多个GWAS提示SCN10A常见变异及其编码的Nav1.8可能参与调节心脏电生理及Br S、AF等心律失常疾病。对经典的离子通道基因致病突变和具有潜在致病性的基因变异研究,促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电生理机制。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在临床病例中筛选出KCNQ1突变及SCN10A基因变异,并结合基础实验(膜片钳、动物模型),探讨编码离子通道基因变异,及通道功能异常所致相关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致病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方法和结果(1)KCNQ1突变的LQTS家系及致病机制研究:典型LQTS病人1例,入院时QTc495ms,反复晕厥发作;阳性家族史,家族成员中其母亲和外婆QT间期延长且既往有与运动或情绪激动相关的晕厥发作史,诊断排除结构性心脏病和继发性LQTS。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一个新的KCNQ1缺失突变,KCNQ1p.Thr312del。该突变在家系中显性遗传且完全外显。HEK293细胞共转染等量KCNQ1野生型和KCNQ1p.T312del突变型质粒,相比于转染KCNQ1野生型质粒,KCNQ1所编码的Kv7.1及IKs通道电流密度明显减少(激活电位自0m V至60m V,P<0.05);IKs激活时间减慢(30m V激活电压时激活时间分别为,4011.859±505.857 ms vs.2769.198±306.817 ms,P=0.036);并且明显抑制IKs快频率(2Hz)下频率依赖性的增加。(2)SCN10A基因变异与Brugada综合征表型相关性研究:收集Br S先证者179例,采集病史及心电图,并对SCN10A外显子区域测序筛选(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0.01)。危险性分析显示rs6795970明显增加Br S危险性(OR=2.890,P=1.11×10-24,ESP对照),rs7630989,rs57326399,rs12632942则具有保护性。HEK293细胞共转染SCN5A、SCN10A质粒,体外模拟rs6795970A和G两个等位基因(分别编码氨基酸Val1073和Ala1073)。相比于共转染的SCN10A-Ala1073细胞,两者钠通道动力学特征不同,V1073激活晚,稳态激活曲线右移约9m V(P=0.006);V1073加快慢相恢复过程(慢相恢复时间常数:A1073:38.47±10.88 ms vs.V1073:16.66±3.43 ms,P=0.029)。(3)SCN10A在AF中的致病机制研究:利用犬的快速起搏房颤模型,应用Nav1.8抑制剂A-803467于心脏神经节丛,阻滞Nav1.8可以延长肺静脉及左右心耳处心肌有效不应期,抑制AF发生(P=0.015)。共转染SCN5A、SCN10A质粒的TSA201细胞,应用0.1μM A-803467:峰钠电流、晚钠电流均明显减少;失活早,稳态失活曲线左移约12m V(P=0.007);增加共转染细胞的钠电流频率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延长慢相恢复过程(加药前后慢相恢复时间常数20.51±5.61ms vs.64.37±15.47ms,P=0.01)。结论心脏离子通道相关的基因突变和(或)变异均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中起到重要作用。LQTS家系分析筛选新突变KCNQ1p.T312del明显减少复极内向IKs钾电流,减慢IKs激活,抑制IKs频率依赖性的增加。Br S病人SCN10A候选基因变异分析,rs6795970增加Br S疾病危险性,编码的两个氨基酸位点稳态激活及恢复过程不同。除此之外,SCN10A可能通过与SCN5A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心脏神经节,参与AF早期电重构过程,从而作为SCN10A(Nav1.8)参与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Sidt2基因全身敲除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研究目的研究Sidt2基因敲除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对象和方法选取6周龄、3月龄普通饮食喂养的Sidt2基因敲除小鼠和同品系同周龄的野生型对照鼠,采血检测血脂水平并取肝脏;在Sidt2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对照小鼠6周龄时开始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检测血脂水平并取肝脏。观察普食组与高脂组小鼠肝脏的形态并称重,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染色、透射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中国IBD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明IL-12b的启动子基因多态性(rs41292470)与UC、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但是其分子机制还不甚
第一部分 视黄醇脱氢酶13(Rdh13)在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具有相似序列和功能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组成了SDR(short 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超蛋白家族,目前为止已发现的蛋白酶中至少有140种属于此家族,视黄醇脱氢酶13(retinol dehydrogenase13,Rdh13)是近年被鉴定发现属于SDR超蛋白家族的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有关,根除H.pylori可以终生受益。但目前我国H.pylori根除失败的问题比较突出,临床上亟需安全有效的补救方案,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将评估大剂量阿莫西林替代四环素的改良铋剂四联补救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是否在我国无症状人群中实施H.pylori筛查-根除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第二
【背景与目的】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细胞移植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组织,拥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对缺血性心脏疾病可能有治疗作用。目前对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细胞分子和微环境调节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来源于相同的生心中胚层前体细胞。但迄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两者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着功能性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手段。NAFLD的疾病特点是早期大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肝细胞内沉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疾病早期加强肝脏对TG的降解能力对治疗NAFLD具有指导意义
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是由腺泡细胞的损伤募集白细胞浸润到胰腺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阐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胰腺炎中腺泡细胞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对免疫细胞趋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通过喂养高脂食物来建立,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雨蛙肽来建立。胰腺炎的严重程度通过生化和组织学检查来判断。胰腺组织中的巨
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大约75%心肌梗死患者是由病变冠脉的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二十世纪,脂质浸润学说为AS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以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降脂药显著降低了A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但对他汀为基石的治疗方案的二级预防效果进行荟萃分析发现5年内MACE的发生风险仍高达21%。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脂质和炎症共同驱动的慢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CBA)术后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本文旨在评估CBA引起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及演变特征,比较不同因素、不同消融能源所致心肌损伤及炎症程度间差异,并研究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与房颤术后转归间关系。方法:1.针对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间于瑞金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5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50名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AF组
淋巴水肿是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引起的组织水肿,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或继发性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手段能完全恢复受累肢体。因此,慢性淋巴水肿的治疗仍是国际难题。目前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对淋巴管网络的修复和重建。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为淋巴水肿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水肿的可能,但骨髓间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