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MRI成像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比较3D-TOF和3D-CISS两种序列对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以及二者空间关系的显示和判断能力,以期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对三叉神经进行形态学评估;2.应用3D-TOF和3D-CISS两种序列对三叉神经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脑池段进行分析,比较有、无症状侧的三叉神经及其周围血管的情况;3.参照手术结果评估三叉神经痛患者脑池段的NVC诊断价值,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各项MR评价指标与临床的关系,总结最有价值的评价指标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1)使用德国Siemens 1.5T Avanto A tim System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分别采用3D-TOF和3D-CISS两种序列对30例正常志愿者的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常规横断面扫描,并以MPR法获取两侧平行和垂直神经的断面图像。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及其分支在两种序列图像中的显示情况。比较两种序列图像中三叉神经脑池段邻近血管的显示情况,并分析其与神经的空间关系,观察血管在两种序列图像中的信号。在3D-CISS序列图像中测量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截面的最大径和最小径。(2)对14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行MRTA检查,均为单侧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共计282侧,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各141例。扫描设备与第一部分相同,方法稍有不同,只是如果成像序列3D-TOF脑池段三叉神经显示不清或未见责任血管加扫3D-CISS序列。由两位以上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以盲法读片,判断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及责任血管的走行。并在垂直神经断面图像中对有、无症状侧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最大截面分别测定其最大径和最小径并记录。采用SPSS10软件对有、无症状侧MRTA图像所得各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责任血管与神经关系,将其分为四种表现:压迫、接触、可疑接触、无接触。责任血管走行方向的判断可分为:未见责任血管、夹角小于45o、夹角大于45o。(3)回顾性研究56例因单侧三叉神经痛行手术治疗的术前的MRTA图像,其中50例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所有三叉神经图像均显示清晰。扫描设备、序列、方法与第二部分相同。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责任血管,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照患者术前MRTA图像,采用SPSS10软件统计MRTA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评定MRTA的最佳显示断面。结果: (1)3D-CISS序列对三叉神经脑池段及其分支以及邻近血管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3D-TOF序列(P<0.01); 3D-CISS序列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的截面,可以满足准确测量最大径和最小径的要求。(2)在所有282侧三叉神经的MRTA图像中共有170例可以见到责任血管,观察责任血管的走行,经统计表明有症状侧三叉神经所见责任血管的走行多为神经与血管的夹角大于45o。这与无症状侧所见关系较密切的血管走行有显著的差异,由此说明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夹角越大越易致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侧的血管神经接触率明显高于患者健侧,这说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是血管压迫。但是14.9%的无症状侧三叉神经可以在MRTA图像中发现有血管明确接触和压迫,同时5.7%的有症状侧三叉神经在在MRTA图像中未表现有血管与神经接触,由此可以说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并不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唯一病因。测量有、无症状侧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最大截面的最大径和最小径表明有、无症状侧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截面的最小径有差别(P<0.05),提示由于有症状侧长期三叉神经痛可以导致神经组织的丢失或萎缩。MRTA横断面、斜矢状面、冠状面及综合三个断面与有、无症状组中的差异的分析说明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MRTA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检查,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检出,并有较高的可重复性。(3)56例因单侧三叉神经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6例是颅内其它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50例MVD手术结果,责任血管多为小脑上动脉,占66%;其次为动脉与静脉联合压迫神经(14%),单纯静脉压迫(2%),未发现责任血管占4%。仅作3D-TOF检查不能发现所有责任血管,需要结合3D-CISS以排除静脉压迫。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MRTA,发现将可疑血管归于有血管接触组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论:MRTA是诊断TN患者NVC一项比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多平面成像将有助提高MRI检出NV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3D-CISS序列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辩率,对神经和微小血管的显示均优于3D-TOF序列,二者结合有利于提高责任血管的检出率。责任血管的走行、部位、责任血管的大小是诊断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造成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在临床中,我们
教材依据:“生活中的平移”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第一节内容。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这一节内容需要一课时讲授,首先出示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学习新课。让学生分析屏幕上几种运动现象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熟悉的几个事例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得出平移的定义、特征和性质,利用两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1例肾脏血管周细胞瘤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孩,2岁6个月,因发现茶色尿及全程血尿,CT及B超检查示
无线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国际技术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之一,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为了使广大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
目的: 研究单纯环境因素建立的小鼠干眼模型T细胞表面标志物CD4+在结膜、睑板腺的表达及炎症激活标志物MHC-Ⅱ分子在角膜上皮的表达。 方法: 将64只4-6周龄的雌性balb
一、教材依据  《奇妙的对联》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梳理探究”模块的第二节。  二、设计思路  (一)教材内容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对联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且这一课以探究活动的模式展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喜爱此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
微课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增添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手段,提升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当前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依
目的: 研究苦瓜蛋白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 H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及对细胞内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以探讨苦瓜蛋白体外抗子宫内膜癌作用机制和应用价值,以期为子宫内膜癌
本文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中一种新颖的方法用于时变系统的损伤识别,选取FS-TARMA(函数基时变自回归移动平均)时间序列模型应用于一种随机振动信号中,这种振动信号在时变系统中
设计意图:《纲要》指出,孩子们的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在玩玩具的时候,和以前不太一样,他们最近总喜欢拿着大小或颜色不同的雪花片排队,有时还会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中班幼儿对规律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而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规律的排列现象,为了让孩子寻找、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装饰窗帘这一游戏化的主题情境,引导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