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房颤患者左心耳密度比与排空流速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房颤患者左心耳密度比与排空流速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左心耳尖端(distal sites of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LAAD)与左心耳开口(Left atrial appendage orifice,LAAO)、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及左心房(Left atrial,LA)密度,并计算CT值比值,观察密度比与经食道超声测量的左心耳排空流速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我院120例术前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男69例,女51例,年龄31-79岁,平均(61.50±9.64)岁。上述患者在两周内完成心脏CTA和经食道超声检查。将256层螺旋CT心脏原始图像进行重建(R-R间期内重建10个期相,及5%-95%,间隔10%)传至Philips EBW 4.5工作站,采用心功能后处理软件获取房颤患者的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耳最大及最小体积(LAAVmax、LAAVmin)以及左心耳射血分数,获得左心耳3D图像并观察其形态,定量测量左心耳开口径线以及左心耳深度,测量左心耳尖端与左心耳开口(LAAD-O)、升主动脉(LAAD-AA)、左心房(LAAD-LA)的密度比值。应用经食道超声记录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及红细胞自显影,并测量左心耳排空流速,对256层螺旋CT及经食道超声测量的左心耳参数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LAADLAADLAAD与均显著相关(r=0.702、0.707、0.702,P均<0.001)LAAEVLAAD-+LAAEVLAAD1.左心耳排空流速≤25cm/s时LAAD-AA的临界值为0.410(敏感度=1.000,特异性=0.899)。LAADLAAD2.低密度比组与高密度比组的一般资料2.低密度比组与高密度比组的一般资料两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0)。3.低密度比组心率、左房最大容积、左心耳最大及最小容积、左心耳红细胞自显影数量均大于高密度比组(P<0.050)。。低密度比组的左心耳射血分数及左心耳排空流速均小于高密度比组(p<0.001)。4.低密度比组左心耳开口长径、短径及面积、左心耳深度及非鸡翅型比例均大于高密度比组(P<0.05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左心耳密度比值与经食道超声测量的左心耳排空流速存在明显相关性,本课题创新性提出两者关系式,使房颤患者采用心脏CTA定量测量左心耳结构与功能的同时,利用原始数据就可推测左心耳排空流速,既可减少患者经食道超声检查的痛苦,又大大节约医疗资源,该新技术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建议临床推广应用。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耳密度比与排空流速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尖端与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CT值比值,观察密度比与经食道超声测量的左心耳排空流速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我院152例术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男86例,女66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61.27±9.51)岁。上述患者在两周内完成心脏CTA和经食道超声检查,其中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AF)46例,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106例。将256层螺旋CT心脏原始图像(45%和75%期相)传至Philips EBW 4.5工作站,采用心功能后处理软件,对房颤患者的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耳开口面积、左心耳深度及密度比值进行定量测量,应用经食道超声观察左心耳,记录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及红细胞自显影(SEC),并测量左心耳排空流速(LAAEV,cm/s),对256层螺旋CT及经食道超声测量的左心耳参数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PeAF组伴心衰患者比例高于PAF组(P=0.007),余一般资料指标两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2.152例房颤患者中左心耳均未见血栓形成,PeAF组左心耳排空流速明显小于PAF组,左心耳红细胞自显影的数量PeAF组明显多于PAF组(P<0.001)。3.PeAF组心率、左房最大容积、左心耳开口面积明显大于PAF组(P<0.001);PeAF组LAAD-AA低于PAF组(P<0.001);左心耳深度在两组间未见差别(P>0.05)。4.房颤类型(P=0.011)、左心耳开口面积(P=0.005)和LAAD-AA(P<0.001)均是影响左心耳排空流速的主要因素,三者中LAAD-AA尤为显著。5.PeAF组与PAF组左心耳排空流速与LAAD-AA均显著相关(r分别为0.704、0.585,P均<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LAAEV≤25cm/s时LAAD-AA的临界值为0.410(敏感度=1,特异性=0.741),阵发性房颤患者LAAEV≤25cm/s时LAAD-AA的临界值为0.411(敏感度=1,特异性=0.926)。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径线增大及功能降低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显著,不同类型房颤左心耳密度比值与流速的相关性不同,后者对预测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有较大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急诊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创伤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经急诊途径入院的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诊疗经过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应用SPSS 23对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本研究共包括679例患者,其中男性488例,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在石家庄平安医院放疗科接受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肺病史、基础病史、吸烟史、照射剂量、是否应用中药以及DVH导出的放射治疗计划参数双肺V5、V10、V20、V30、双肺平均剂量、PTV体积、双肺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关系。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急性
目的:为探讨组织间插植放疗在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组织间插植放疗和常规后装放疗对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复发性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4月72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的近距离放疗方式分为常规后装组及组织间插植组,各组病例均为36例。纳入标准:1)复发后治疗方式均有近距离放
目的:研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重症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肾功能以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使用率及持续时间表示。方法:通过计算机对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 Med数据库进行文
目的:通过比较健康人群、创伤后未发现DVT患者以及创伤后发生DVT患者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水平,探究TM对诊断创伤后DVT的价值,以及TM联合D-二聚体诊断创伤患者DVT的效能。方法:收集2017-05至2020-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D-二聚体>0.5ug/m L的创伤患者73例,行下肢深静脉彩超,依彩超结果判断是否存在DVT,将创伤患者分为非血
目的:探讨手握力计联合膈肌超声对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经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机械通气患者,收集患者一般基础医学资料,待患者清醒后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评估肌力,判断是否发生ICU-AW,紧接着应用手握力计评估患者肌力,最后行床旁超声评估膈肌移动度(DE)及膈肌增厚率(DTF)并记录结果。不符合基
目的:通过对头颈上胸部CTA进行三维成像,研究椎动脉V1段异常的情况,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将头颈上胸部CTA原始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头颈上胸部骨质和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位置、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并对左右侧椎动脉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青春期好发,可自愈且易复发,年老后却罕见复发,在特定年龄段表现出明确规律性。粉刺是痤疮的必经阶段,也是诊断痤疮的必备要素。从粉刺最初形成开始,炎症过程贯穿了痤疮的始终,皮脂分泌过多是形成粉刺的必备条件,粉刺破裂可以诱发肉芽肿性炎症过程,消除了粉刺就不会有痤疮发生。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多因素导致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广泛的认知障碍和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是导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反复住院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肝硬化并发HE提示预后不良,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导致HE的潜在的危险因素、早期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改善肝硬化生存率、生活质量及预后的重要措施。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与分析,明确乙型
目的:通过应用1:3及1:4微型皮片移植技术覆盖深度烧伤创面,比较分析两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方法:1.从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深度烧伤患者中,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及实验组B,两组患者各10例。其中实验组A采用1:3微型皮片覆盖烧伤创面;实验组B采用1:4微型皮片覆盖烧伤创面。2.按照植皮比例不同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半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