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态度将伦理学与心理学在道德的层面结合起来,利用道德个体的心理基础与特点来探索现实生活中道德领域的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成为道德领域知行合一的纽带。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个支持我们的德行的充足理由,需要一个连接道德生活里认知与行为的可靠的纽带。以往的伦理学研究将我们一切行为的根基都安放于意志使然中,功利主义将人们的道德行为归为理性地追求共同体的普遍利益,义务论则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对义务的绝对遵从,这些显然是对我们的道德现象研究的一种偏颇。传统的道德理论仅仅依靠它的规范制定与义务要求并不能解释人们选择德行的个人心理,建立在完全的道德自制、理性的利益权衡与道德责任之上的道德社会只是无法维持圆满运转的乌托邦。近几十年道德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让研究者将视野从完全的义务论、理性论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让道德哲学研究开始关注道德行为与道德规范里所涉及的个人心理世界,让道德心理资源成为道德研究的基础,让道德行为的解释不再依靠单一的道德责任义务与理性。道德态度是结合了个体长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倾向的三合一的个体心理状态,它是一系列直接或间接与主体相关的道德事件中主体的心理反应并存特征的提炼,是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稳定的道德内心反应与道德行为倾向。道德态度的形成首先是一种个体在生活中的道德经验的学习,再由这种学习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发展成行为倾向,最终稳定后形成道德态度。个体道德经验的学习包括直接经验的学习与间接经验的学习,其中间接经验的学习中施教者越是权威或施教者与我们有越大的共性时我们会更容易形成相应的道德态度,另外如果被传授的道德态度与我们本来的道德价值标准相符合会提升道德态度的习得。初始的道德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最下层的道德认知是最繁多最简单的基础,是主体对客观世界最多的体验反射。个体只有拥有了相当丰富的道德认知才能形成道德情感,再然后才能内化为行为主体固定的行为倾向,经过这一系统严密的升华才能形成稳定的道德态度。道德态度具有情感性、稳定性与人际性,并且它会体现个体的道德人格、道德价值观和使个体的道德心理平衡。道德态度对个体的效用体现在对主体道德认知的升华、对主体道德行为的预测和对主体道德生活的引导。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道德态度,依据心理学的分类法可以分为积极的道德态度与消极的道德态度这两大类。积极的道德态度以乐观向上、信任、能带给人类正能量为其基本标志,包括有道德仁爱、道德利他、道德诚信等。用功利主义的视角来表达,就是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的道德态度。消极的道德态度则以否定、不作为、不能促进甚至影响社会道德体系完善为其特征,包括道德自利、道德怀疑、道德冷漠等。科学与伦理学的研究并不是毫不相关,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作为道德态度研究的基础与手段。这是由于首先道德态度是一个可以外显的反应,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道德态度会通过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道德认知、对道德规范的喜恶意见、道德行为的偏好体现出来,而这些都是可以用实证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研究的。第二是道德态度这个抽象概念所产生的外显反应是可以转化为可操作化、可测量化的概念。具体的测量道德态度的方法有量表法、自由反应法、境遇伦理学的方法还有生理测量法。其中量表法与自由反应法在测量个体道德态度的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情感倾向这两个组成因素时比较准确,而境遇伦理学的方法则对测量道德行为倾向这一个因素特别有效。而生理测量法则可以当作一种对以上测量方法的补充方法,为测量个体的道德态度提供生理心理学上的支持。当然,由于人的心理过程的特殊性,针对人们的道德态度进行研究是复杂的,对道德态度的测量也有可能因为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而有误差。其一是可以在设置测量问题时尽量参照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方法,更科学地设计问题;其二是可以利用假通道技术;其三是可以利用人的生理反应采用皮电反应与肌电图。社会需要良好的道德态度来促进道德体系的完善,个体的道德态度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随着人的出生、成长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发展的独特之处,针对个体进行的道德态度培养也应该尊重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在儿童时期主要以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为主,因为正确的道德认知是良好道德态度的基础,主要是通过提高儿童的道德经验与利用适当的奖惩机制让儿童习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在青年时期主要是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因为青年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处理复杂的道德境遇问题,这时期要利用德育机制和提高青年的道德判断能力来培育良好的道德态度。在成年后则要以道德情境的保障为主,因为完整意义上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环境里,榜样的作用与社会道德环境对保持与培养个体的良好道德态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