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件精密切削变形控制与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现减重和增效的目的,在航空发动机结构的设计中,广泛采用了钛合金等高强度-重量比材料制成的薄壁零件,如机匣和叶片等。从数控铣削加工角度看,此类零件具有薄壁、刚性差、切削力大的特点。在精密切削过程中,切削力作用下的刀具-工件弹性变形、切削表层残余应力引起的工件扭曲变形以及刀具-工件系统加工振动现象是影响加工精度和型面质量的三个最为突出的因素。为此,围绕薄壁零件高效精密切削加工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遵循误差源识别、加工过程仿真、误差控制补偿、工艺方案优化和实验验证的总体思路,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切削过程数值模拟。在阐述切屑-工件分离准则、刀具-切屑界面接触摩擦行为、自适应网格划分技术和切削条件下材料屈服流动本构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切削加工过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钛合金TC11连续状和锯齿状切屑的形成过程,同时给出切削区域应力场、应变场以及温度场的分布状态信息。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就切削力的大小而言,锯齿状切屑的情形小于连续状切屑的情形。二、薄壁零件加工弹性变形误差预测与补偿方法。提出加工表面静态误差预测、补偿总体方案,利用有限元模拟技术结合切削力模型,迭代求解各个刀位点处的弹性让刀变形量,据此修正原始的数控刀具轨迹代码,达到消除加工变形误差的目的。文中基于单位切削力系数法,分别建立平底刀侧铣、球头刀点铣时的切削力预报模型,并讨论了将切削力大小向刀齿和工件单元节点的等效离散方法。对薄壁平板的切削试验证实,运用多层次循环误差补偿方式,可以获得很高的加工精度。三、薄壁零件切削扭曲变形控制方法。利用钻孔法测量钛合金材料铣削加工表层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经过离散后输入至有限元模型,模拟单面行切法和双面环切法这两种不同走刀方式下的零件扭曲变形行为。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双面环切工艺有利于保持铣削表层残余应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能够较好的解决加工过程中薄壁零件的扭曲变形问题,显著提高型面的加工精度。通过采用双面铣削工艺,薄壁叶片叶尖区域沿厚度方向的最大数控加工误差比采用单面铣削工艺平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四、薄壁零件加工颤振抑制方法。基于切削动力学模型,利用模态分析方法识别系统结构的动态特性参数,建立加工稳定性极限判定准则,以指导选取主轴转速和切削深度等工艺参数,从而将切削过程控制在稳定区域之内。此外,针对薄壁自由曲面叶片而言,通过合理设计叶身半精加工余量的分布规律,在减少前后缘和叶尖部位精加工切除量的同时减小切削力的大小,改善叶片在精加工过程中的刚性状态,能够有效抑制加工颤振现象的发生。本文的部分研究结果,已经成功应用于薄壁叶片等复杂结构件的高效精密数控加工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及产品特点,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阐述了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我国
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 PCM)利用的是材料晶态时低阻与非晶态的高阻特性来实现逻辑存储的一种技术,是最有可能在45nm以下技术代取代SRAM、DRAM和Flash等当今主流产
本文在对我国当代行政建筑形式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模式化形式语言;通过横向与美学、社会学的交叉以及纵向权力建筑的历史沿革研究权力建筑形式语言中的权力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使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本文在对公司的内外环境进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公司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本文系统地
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电子器件向着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制备高纯度、高均匀性、化学组成高精确性的纳米粉体,成为电子陶瓷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综述了电
电力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逐渐多元化的用电需求要求行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优化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智能电网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将对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是一种辨证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
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或区域组织为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而采取了各种环境规制。这些措施反过来又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际上现行采购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以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SVCC)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现行采购体系的优势、缺陷,重新进行了系统
家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私营企业的历史同步性,预计未来的五至十年内中国家族企业将集体进入交接时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