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小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0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无线充电作为一项新技术得到了飞速地发展,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可移动式设备上,尤其是如智能手机等需要频繁充电的设备上。无线充电系统可分为磁耦合感应式和磁耦合谐振式两类。目前已有的无线充电规范有: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制定的Qi规范和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制定的Rezence规范。一般地,将Qi规范划分为磁耦合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而将Rezence规范划分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围绕基于Rezence规范的高频小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设计以及系统的整体工作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本文从原理上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整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案,包含发射端和接收端两个部分。线圈的谐振耦合理论分析主要采用了耦合回路模型和二端口网络模型,并得出了对系统传输效率和功率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使用新型的Ga N功率场效应管设计出了一可作为无线充电系统发射端的E类功率放大器,其工作频率为6.78 MHz,在输出功率为8 W时的效率最高可达92%。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可以检测和控制发射端工作状态的方法。将发射端分为三种基本工作状态,分别是:无功率输出状态、低功率输出状态和功率传输状态。出于安全和节能的考虑,在没有有效接收端的情况下,发射端将关闭功率放大器的供电电源,进入无功率输出状态。在低功率输出状态下,发射端通过检测结果判断接收端是否满足系统正常工作所需的条件。功率传输状态是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发射端将为接收端提供所需的功率,此时发射端的E类功率放大器工作于零电压开关状态,功率损耗小、工作效率高。发射端工作状态的判断是通过检测和分析功率放大器的直流供电电压、电流以及其输出端的入、反射功率的大小得出的,无需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相互通信。最后,本文利用E类功率放大器构成的发射端以及D类半波整流电路和降压型DC/DC变换电路构成的接收端搭建了一套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它们之间通过谐振耦合线圈相连。该系统在距离为35 mm、直流供电电压为15 V的情况下,能够为负载提供5 V的电压以及2.3 W的功率,系统的整体DC/DC效率为53%。实验结果进一步论证和说明了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工作特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太空望远镜等大型航天器的发展,航天领域在轨服务技术中的在轨重构和在轨组装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而对于立方体纳卫星,因其有着标准化、模块化、研制周期短和易
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采用机尾座地式垂直起飞和降落,空中通过倾转机体实现悬停和平飞的模式转换。由于旋翼轴无需相对机身转动,推力相对于机体同步换向,尾座式垂直起降方案具有
孔系组合夹具是一种柔性高的工艺装备,被广泛应用于数控加工系统中。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CAFD)模式不能满足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要求
卫星姿控系统是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控制卫星姿态的作用。姿控电模拟器主要用来替代星上的真实部件完成卫星姿控系统的地面闭环仿真测试。传统的卫星姿控模拟器受到处理
本文对四边形网格生成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主要分析了映射法、基于栅格法、四叉树法、铺砌法等常用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CATIA二次开发工具CAA实现对飞机翼面
飞机结构上大量使用的铝合金材料对腐蚀介质是十分敏感的,腐蚀与疲劳载荷的协同作用导致的腐蚀疲劳问题直接影响着飞机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安全性。腐蚀损伤类型众多,点蚀是现
谐波齿轮传动是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传动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柔轮的弹性变形波来实现运动或者动力传递,因其具有结构简单、传动精度高、传动比大等诸多优点,在
学位
自适应机翼技术原理是在不同的飞行任务状态下,自适应地改变机翼形状,使飞机获得最佳飞行性能。作为今后机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阶段自适应机翼已经在一些战斗机、轰炸机以及无人机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竞相把该技术作为重点战略发展方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目前自适应机翼技术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学派:一是通过外部增加物或是翼型的微小改变有效调节流场中无粘或是
本期股市动态30指数收于988点,较上期下跌10.2%,同期上证指下跌9.5%,创业板指下跌12.7%.股市动态30指数成立以来下跌1.19%,同期上证指数下跌11.54%,创业板指下跌2.4%.成分股中青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