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山西农业大学的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CA0547,设置了2个氮肥运筹试验。(1)氮肥后移试验:在等量纯氮(150 kg/hm2)条件下,设置7个追肥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10:0:0,7:3:0,7:2:1,6:4:0,6:2:2,5:5:0,5:3:2),以全部基施(10:0:0)为对照。(2)不同形态氮肥和施氮量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酰胺态氮(CONH2-N)三种氮肥,副区为低氮(7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225 kg/hm2)三种施氮量。通过2个实验研究追氮时期、追氮比例、不同形态氮肥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氮素代谢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探寻适合该地区的合理施氮模式,为减少农田氮素污染提供理论支撑。(1)等氮条件下,与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后移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的株高,提高了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单株绿叶数及拔节期后的干物质累积量,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6:4:0时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合理群体建成。(2)等氮条件下,追氮处理通过显著增加穗数和穗粒进而提高产量,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籽粒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和淀粉含量,提高谷醇比和直/支比,改善了籽粒品质。拔节期一次追施效果好于拔节期和孕穗期两次追氮。(3)在同一形态氮肥下,小麦各时期氮素累积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在中氮(150 kg/hm2)达到最大值,中氮(150 kg/hm2)处理能通过显著增加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籽粒含氮量。生物产量、籽粒的蛋白质组分含量(除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4)在同一施氮量下,施用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的小麦各时期植株含氮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铵态氮肥(P<0.05),两者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除低氮水平)。铵态氮肥处理的品质最差,酰胺态氮肥处理更有利于增加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改善籽粒品质,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最高。总之,酰胺态氮肥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小麦产量品质,酰胺态氮肥配套低氮(150kg/hm2)能显著提高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含氮量,配套高氮(225 kg/hm2)能显著改善强筋小麦品质,在实际小麦生产中要根据产量品质要求合理运筹氮肥。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6:4:0的施肥方式最佳,能在兼顾产量品质的同时减少农田氮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