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子半透层是指种胚包被物中存在的某层具有半透性的组织,它允许种子内外水分和气体的自由交换,而限制或阻碍溶质的交换,是一层无生命的物理屏障。以往文献有对蔬菜瓜果作物种子半透层位置、化学成分的研究,却鲜有对禾草种子半透层的研究,而对其发育解剖形成的研究则更少见报道。本论文以八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禾草种子为材料,采用生物显微技术、组织化学染色法、化学元素示踪法和元素检测等技术手段,在研究了种子半透层存在位置和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从种子发育生理学和微观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了半透层的发育形成方式。首次证明了供试禾草种子存在半透层,皆为种皮半透层;但化学成分具有种间多样性。并发现供试种子半透层是由内珠被外侧细胞细胞壁加厚形成的,确定了各种禾草半透层形成的时期。为进一步揭示禾草种皮的结构以及半透层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重要性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供试种包括有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小黑麦(Triticale)、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禾草种子具有种皮半透层,位于种皮最外侧,紧紧依附于种皮;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灰色带状结构;在高倍透射镜下,呈现透明薄膜状结构,易与种皮和果皮部分相区分。2供试禾本科植物半透层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其中垂穗鹅观草、醉马草、青稞、小黑麦、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半透层的化学成分为脂质,中华羊茅为果胶,无芒雀麦则为纤维素。3对垂穗鹅观草、中华羊茅、醉马草、青稞、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半透层形成的研究认为,半透层是在种子达到生理成熟前就已经形成,并在形成后保留不退化;它主要是由内珠被的外侧细胞平周壁加厚发育而来的。但是各个种的形成时间存在差异,青稞最长,为花后21d,其余的均为8-12d不等。4供试禾本科植物颖果表皮及邻近胚乳显微结构存在差异。青稞具有厚的,相对紧实的果皮,其它的则结构松散,无特定形态;小黑麦和醉马草保留有管细胞,其他种未见有;青稞具有2-3层排列整齐的糊粉细胞,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零星出现有纵向排列的2个糊粉细胞,且较一个完整的细胞体积小,其余种则只有一层糊粉细胞;中华羊茅具有加厚的垂周壁,无芒雀麦的糊粉细胞具有加厚的平周壁,其他种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