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小组团户外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住的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邻里间的交往是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造出真正为大多数居住者满意的邻里交往场所也就成为了住宅环境设计的重要目标。本文创新点在于对城市居住小组团这个介于住宅单体与居住组团这一范围内的邻里户外交往空间的探讨与深入研究。   论文开篇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选取研究的方向、界定研究的对象、介绍已有的相关理论与论著;然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居住小组团户外邻里交往空间展开理论分析:居民的户外活动是产生邻里交往的前提,而居民在邻里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共同决定了邻里交往空间的特征;再根据居住小组团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并通过四个典型的案例逐一加以分析,在参考前人在相关问题上的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其设计上的技术与措施,为下文设计策略的归纳和总结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最后从宅前近邻环境、小组团中心环境、其他相关要素三个方面提出了给城市居住小组团内生活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愉悦、少干扰的户外邻里交往空间的几点技术措施。
其他文献
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大国,同时高龄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家庭的养老负担日益增大,需要新的养老体系出现。单一的社会和家庭的养老方式都是不适宜的,只有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养老体系才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大量实践、校园规划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学术勃兴,寒地大学校园生活区建筑的复合化设计思想应运而生
文章针对现今无论是建筑师还是农民在新农宅建设时对生态的忽视和认识不足,从而导致的居住舒适性较差的问题,从传统民居(以北京和徽州为例)总结山可以利用的低技术生态策略,并利
轨道交通介入城市空间后,凭借对周边城市空间可及性的提高,必然会诱发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的演变,并改变人在城市空间内的活动,这一过程表现为轨道交通与原有城市空间的关联与融合;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技术变革的不断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个性化使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建筑节能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既有建筑物量大面广,且绝大多数为非节能型建筑,运行能耗巨大。因此,能否对其实现节能改造,决定着最终能否促进
居住空间形态研究一直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与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相关。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经济、政策背景的
缘起:《参考消息》2004年6月3日有篇文章,叫《“未富先老”敲响中国警钟》,整版报道了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对迅速到来的老龄化将给中国造成困境的忧虑,并发出“青春中国”将逝,“老
有限的用地与持续膨胀的城市人口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城市紧缩化的发展趋向。当今城市中心区的发展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未来城市的缩影,而遍布于中心区内的综合体建筑将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追问“城市是什么”,却从未获得完美的解答,原因在于,城市本身处于不断发展和建构的过程之中,意义也始终随之发生变迁,同时,当代社会的流动性、视觉的霸权也赋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