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伴骨髓有核红细胞增多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生物学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收治根据2008年WHO诊断标准分型的急性红白血病(AEL)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DS转化的17例。根据最新2016年WHO诊断标准重新分型,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7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74例,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一般特征、初诊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病态造血情况、流式细胞学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生物学分析、化疗后1疗程缓解率、2疗程缓解率、总缓解率的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两年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比较两组间的生物学特点,(1)发病性别、年龄分布比较:两组均为男性多于女性;AML组发病年龄显著低于MDS组(p=0.048)。(2)初诊血常规比较:AML组的初诊白细胞、外周幼稚细胞显著高于MDS组(P<0.05),其余初诊血红蛋白、血小板、外周有核红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差异。(3)骨髓细胞形态学比较:AML组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MDS组(P<0.05),而MDS组骨髓有核红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AML组(p=0.001)。其余骨髓巨核细胞数、骨髓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4)骨髓增生程度比较:两组骨髓增生程度均主要为明显活跃或活跃、极度活跃,少数为增生减低,且两组增生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见红系、粒系、巨核系病态造血。(5)流式细胞学比较:两组红系抗原均主要表达GLAY,且MDS组Gly-A(血型糖蛋白A)的表达率高达61.90%,明显高于其在AML组(10.53%)的阳性表达率(P=0.002)。两组髓系抗原均主要表达CD13、MPO、HLA-DR、CD117、CD33、CD34、CD15、CD64,部分病例伴有淋系抗原的表达,如CD7,TDT、CD19、CD20、CD22,且以上抗原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6)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30例AML病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15例存在异常,其中复杂核型11例,占36.67%,异常核型中累及-7/del(7q)的6例,其次是+8和-5/del(5q)各4例;47例MDS病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27例存在异常,4例未见分裂相,1例出现1号染色体次缢痕延长,其中复杂核型8例,占17.02%,累及+8的4例,累及-5/del(5q)的3例,-7/del(7q)1例。(7)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AML 10例存在预后不良基因,其中6例含AXSL1、5例含CEBPA、5例含TET2基因突变,含有HOXII基因、dup MLL基因、AML1/ETO1基因突变的各有1例;MDS 20例出现突变基因,其中13例含ASXL1、10例含TET2、6例含DNMT3、3例含dup MLL、2例含CEBPA、2例含EVI1基因突变,2例出血WT1阳性表达,1缺失p53基因。比较相同基因在两组的突变率有无差异,发现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AML中5例含有CEBPA基因突变与11例无CEBPA突变患者的外周原始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1疗程缓解率均显著高于无突变者(p<0.05)。(8)化疗疗效评估比较:AML患者有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的39例,其中能评估疗效的27例,有18例能达到CR,2疗程达到CR的15例,占55.56%;MDS患者有进行初次诱导化疗的56例,其中能评估疗效的38例,有18例能达到CR,2疗程达到CR的15例,占39.47%。对比两组化疗1疗程后缓解率,发现AML组缓解率高于MDS组(0.01)。(9)两年生存率比较:对比两组两年生存率,发现MDS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ML组(p=0.019)。结论:(1)AML组发病年龄较MDS组年轻,且AML组的初诊白细胞、外周幼稚细胞、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MDS组,而MDS组骨髓有核红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AML组;(2)MDS组Gly-A(血型糖蛋白A)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AML组的阳性表达率;(3)AML组CEBPA基因突变患者外周原始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1疗程缓解率显著高于无突变者;(4)AML组化疗后1疗程缓解率高于MDS组,而MDS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ML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