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务工人员的子女数量也急剧增加。2001年,国务院颁发文件要求“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通知,要求流入地政府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同年9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意见,强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2006年国务院颁布意见要求公办学校要在管理和收费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一视同仁。2010年国家再次强调落实“两为主”的方针。资料表明:在上海市部分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的比例已经达到7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以及与所在城市社会融合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是完成社会融合的根本途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学校体育在促进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方面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试图从公办学校中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之间不同层面文化冲突方面入手,分析这些文化冲突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探索如何利用学校体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相关措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公办学校中随迁子女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究影响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因素以及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得到如下结果:1、上海市公办学校中随迁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多个省市,所调查的九个区随迁子女的数量占到学校总数的60%左右。2、上海市公办学校中体育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育教师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在教师需加强的各项技能来看,教师的沟通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是主要的方面。3、在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方面,上海市公办学校的场地器材总体良好,但仍有缺口。从教师反映的需要增加的场地器材中,最缺乏的是体育器材,其次是多媒体体育教学。在对体育教学资源的占用问题上,绝大部分本地学生认为随迁子女并没有占用他们的体育教学资源,他们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4、上海市公办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为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超过半数的体育教师认为有必要将教学目标跟据进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具体化、明确化,这将促进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合和社会融合。5、上海市公办学校全部使用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且大多数公办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课程)。在语言的运用上,所有体育教师、本地学生和随迁子女表现较好。体育教学内容虽然较多,但是具有农村特色的项目较少。在分班方面,公办学校的分班大部分采用混合分班。体育教师根据随迁子女的特点采用了分层教学、补偿教育、合作学习、精神关爱等教学方式,并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6、上海市公办学校“两操”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开展多为广播体操、跑步、眼保健操,缺乏学生喜欢的项目如韵律操等。在“两操”出操的“快、静、齐”上随迁子女略差。7、上海市公办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为小游戏,缺乏特色,以教师组织为主,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参加的热情较高。在运动队方面,大部分随迁子女和其家长愿意和支持参加运动队。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出很好的精神面貌和团队精神,本地学生也愿意接纳随迁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