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产城分离”、“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等等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的产城融合之路。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同样面临着―产城分离‖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首先梳理“国外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城融合”的相关理论成果,重点关注国外产城融合的优秀案例,作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的经验借鉴,如新加坡纬壹城、德国多特蒙德凤凰新区等,发现这些产业园区在一开始就融入产城融合的理念,注重土地的混合开发,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形成较为功能完善的综合区。然后通过国内开发区发展理论、产城融合实践,以及苏州工业园等案例研究,得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城分离”问题存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与城的关系层面,二是自身内部空间层面。第一个层面与城的关系,与母城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孤岛‖和―飞地‖阶段,目前到了开发区与母城空间的融合阶段。第二个层面自身内部空间层面,总结分析出结构失衡、功能隔离、设施缺乏、道路等非人性化等诸多―产城分离‖的问题。通过现状解读,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区位于城区,内部已开发完成。新建区在近郊,处于刚刚起步建设阶段。针对这两区各自面临的问题,论文从与城区的关系和自身空间布局这两个层面,提出产城融合视角下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布局策略。一是与城区的关系上,已建区不仅要考虑与所依托的城市的关系,必要时考虑在大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功能定位、功能组织、空间结构和公共服务配套要与城区全面协调,道路交通组织要与城区完美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新城区。新建区要从区域和整个城市角度出发,进行功能定位,从而达到疏导或补充城区功能的作用,空间发展方向要与城区的发展方向一致,道路交通组织要满足彼此间物质信息交流的需要,同时通过内部功能的完善,形成一个综合新城。二是在内部空间布局上,已建区空间布局策略包括优化布局、统筹发展;调整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产城融合,建立多元生活圈;产业形成“一区多园、专业集聚”的空间结构;优化道路系统,完善慢行网络。新建区的空间布局整个过程提出直接融入“产城融合”理念,以综合城区的用地标准进行用地配置;空间结构与主城区相协调;构建三级服务体系,配置邻里中心;公共交通为主导进行混合式土地开发利用,构建多样组合空间;以生态宜居为原则进行环境品质的改善和宜人生活环境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