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邹守益心学思想之比较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王学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研究过分集中王阳明本人,而王门后学的研究稍嫌不足。本文妄图考察阳明高足王畿、邹守益两人心学思想异同,展现后学的两种衍变方向,以达到对阳明心学的再认识。全文共有四部分。首先,从功能与结构角度勾勒阳明心学概貌,以资提供下文叙述的背景与框架。功能上,心学挺立主体道德力量,意欲整合道德失范的社会现实;结构上,心学是暗守逻辑一致的多维系统。多维性是心学规模化呈现的自然形态,由此蕴涵后学衍变的多种可能路径。其次,从理论、实践两方面申明两人已护师旨的共有立场。理论上,两人坚持良知先天与后天、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原则为捍卫师说正守反攻。此外,用“良知说” 整合儒家传统资源,彰显心学的圣学地位。实践上,两人均投入毕生精力于传播师道的讲会当中。第三部分介绍王、邹各自的思想特色。王畿发挥师说表现在:疏通本体论与宇宙论、四无论、良知信仰论;邹守益则用“不睹不闻”、“戒惧恐惧”诠解心学的本体论与工夫论,并且将心学与《大学》、《中庸》相贯通。第四部分首先在阳明心学体系的参照下剖析王、邹两人的思想差异。王畿改变良知内涵,混淆行而上、行而下两个层次,突破心学既有体系;邹守益将良知说程朱化,却没能触动心学既有体系。接着分析二者思想差异的原因。作为学院派人物,王畿偏于形而上的理论思考且吸纳大量的禅佛思想。邹守益偏于对世俗经验的关注,重视形而下的实践工夫,且深受程朱学影响。最后总结王学流变的两种方向:王畿援用禅佛,落入狂禅;邹守益用朱子学诠释“良知”,让心学回归程朱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性别分工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每一种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必然的历史与社会根源。社会性别分工也是与当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呼应的。 人类社会的性别分工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在长达数千年的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双重影响下,传统的性别文化因循传承和复制着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千古不变的训条,导致传统性别制
本文从教育道德效益命题的确立着手,通过对教育道德效益的一般分析,揭示了教育道德效益的概念、结构及其评价标准。以此为理论基轴,对我国当前教育道德效益的现状进行了理性
监测海岸线的变化是海岸带管理、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演变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遥感技术凭借其高时效、大范围、低成本等特点正逐渐成为监测海岸线变化的重要手段。以秦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詹姆斯·奥康纳从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开始的,将自然和文化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从而构建起来的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三位一体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魏晋为历史上少有之乱世,奸臣当道,宦官弄权,使得民不聊生,战乱频繁,人之生命朝不保夕,儒家礼教开始走向衰落。作为怀有历史责任感的士人,纷纷站出来,一边批判腐朽的儒家礼教
有关正义的话题可谓经久不衰,中西古籍均有大量论及正义的文字。在当代正义更是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大作《正义论》的问世而成为学界不可回避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