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小肠造影(MRE)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及对克罗恩病(C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评估的应用。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研究标准的住院患者189名,根据疾病诊断分为CD组(127例)、疑似CD组(28例)、非CD组(34例),根据疾病活动度(Best CDAI)将CD患者分为缓解组(72例)、轻度活动组(33例)、中重度活动组(2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E等辅助检查资料,探讨MRE对CD的诊断价值及对CD疾病活动度的评估功能。结果:(1)189例患者共观察1507段肠段,其中CD组回肠末段病变占比最高(29.30%)。CD组发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梳齿征”、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瘘管、脓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疑似CD组和非C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病变肠段的平均肠壁厚度(mm)、强化程度、强化方式、b=50s/mm2时信号强度(50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病变肠段的肠壁厚度、50SI、800SI均高于自身非病变肠段,而表观扩散系数(ADC)低于非病变肠段(P<0.05)。CD组病变肠段800SI明显高于非CD组(P=0.003),而病变肠段ADC值低于疑似CD组(P=0.001)、非CD组(P=0.000),后2组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2)3个不同活动期CD亚组的肠腔狭窄、“梳齿征”、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瘘管、脓肿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D组病变肠壁厚度与Best CDAI正相关(r=0.141,P=0.120),中重度活动组的病变肠段肠壁厚度(6.16±2.58)mm高于缓解组(5.16±1.86)mm和轻度活动组(5.85±2.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虽然3组病变肠段的强化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690),但强化方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0,P=0.038),缓解组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47.50%)、轻度活动组主要表现为分层强化(44.20%)和不均匀强化(44.20%)、中重度活动组主要表现为分层强化(54.60%)。病变肠段的50SI、800SI都随Best CDAI评分升高而升高(P<0.05),而ADC值随Best CDAI评分升高而降低(r=-0.357,P=0.000)。(3)食物不耐受Ig G水平分别与Best CDAI正相关(r=0.377,P<0.05)、与50SI正相关(r=0.170,P=0.004)、800SI正相关(r=0.311,P=0.000),而与ADC值呈负相关(r=-0.141,P=0.016)。(4)绘制ROC曲线得出:ADC=1.95×103mm2/s时,ADC值预测病变的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85.8%;ADC=1.84×103mm2/s时,ADC值诊断CD敏感度为83.90%、特异度为90.00%。结论:MRE可同时观察CD患者肠壁及肠外并发症。不同活动度CD患者的肠壁强化程度相似,但肠壁强化方式、肠壁厚度、b=50s/mm2和b=800s/mm2时SI、ADC值有明显不同。因此,MRE不但有助于CD诊断,还有助于判断疾病活动度,具有简单、可重复、无辐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