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远的天路——论张炜长河小说《你在高原》的经验修辞及其文化功能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炜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新时期以来,各类文体创作兼善,而尤以长篇小说实绩突出的大家之一。他始终决绝地以不妥协的道德人文理想救赎姿态,介入具体历史生存场景,反身采集萃取经验与记忆的历史想象力,并能极为可贵地于工业物欲文明侵凌下,还原民间的生命本真;诗性消解的集体消费主义顺役思潮之下,一再拒绝新的规训与迷思,反向以心灵殉道般的民族苦难担当精神,深入历史地脉叙述的褶皱,不断发掘且如化石般不无悲剧性地容留了日渐消泯的野地歧见。而跨越二十二年心灵天路记忆的长河小说《你在高原》更是以城乡游牧的边缘视角,自我放逐的解域化动向,行走在汉语文学的高原,且自觉尝试并创新了多种文体变革,营造出“清明上河图”式庞大的人物画廊,被盛赞为汉语文学的“奇迹”。长河小说《你在高原》在延续作者“融入野地”叙事一脉的同时,“生命温度”的烛照里依然珍贵地保留着鲜明而独特的“诗性关怀”,并自觉地于历史个人化的向度上,沿着“在的地形学”一路反思,聚拢起文化人类学宏阔辽深的超越视角。  第一章,在的地形学:归复历史的生命游牧。随着社会世俗化的“祛魅”征程,信仰式微内在危机显形的投影日益蔓延开来,文化河床上不无凄凉的干涸着经散纬脱的家园,现代性视域内小说作为生命价值方位确认的对应结构,交集着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交锋乃至冲突的历史隐衷。“在的地形学”可以说恰当地概括并呈现出了历史时空变衍的思想探索轨迹,一种勘探生命存在的精神地形学,既是现实生活中现代性体验的结果,也是文化人类学层面的地质学观察,与生存世界的变迁经验相合。本章结合作家张炜长篇小说《曙光与暮色》与《海客谈瀛洲》两部作品的文体实验修辞效能进入历史文化场域来阐释小说写作可能性变构延伸的文体自觉。第一节,遗忘荒寒的褶皱:断层位移的空间时间化;通过分析张炜长河小说《曙色与暮光》独特的叙述时空观念,考量作者修辞转换生命境遇的“空间形式经营”,可以说空间方位一体的碎落的时间流呈现出拼贴式状态,这样的结构安排并非作者的败笔之处,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通过形式的“错简”之美,以求穿透生命的雕凿之力。可以说也正是张炜这种从历史混沌中抽取出来的错位形式,拼贴时空体成为了历史结构的有意味的表征,确保了思想探索的意度回旋空间。第二节此情可待的追忆:拒绝受役的历史想象力。“追忆”的叙述视角作为有别于观念性择取场景化、在场性的宏大叙事意识形态有效遁逸,成为现代派先锋自觉的文体实验,可见进入历史理解思想的观念嬗变引发了文化修辞方式的变构,张炜竭力接通的正是从叙述实体到历史经验的个人化地质手记书写。《曙光与暮色》叙述方式上借助游移视点,三条线索间合理置换内外聚焦视角,又不断通过不定内聚焦的人物视点,限知视角营造故事空白,自觉流露人物心理空间世界,真实再现历史原景,增强阅读的现实临场感。第三节无往不复的放逐:物哀的游与返。从文体叙述结构分析《曙光与暮色》来看最为突出的,是作者祈望于远游的距离中观照生命。“游观”意识较充分地体现在南方楚文化与山东齐文化之中,而其意正是志在渺远的超越,视点游动之间,执著的也恰是屈原庄子“将往观乎四荒”、“荒乎兮远望”的求索远观精神。“游观”从更本质的内理来看,最终投入的是“返赎”归程。第四节,齐夷镜像的游动悬崖:异体混响的反讽和弦;社会文化危机的“游动悬崖”——自古至今,这反复重蹈而临的“游动的悬崖”,成为张炜展开具体历史语境现实危机批判的出发点和忧患所在。反讽修辞随着历史演变进入当下文学叙事的过程中由观照生命世界的视角进而提升为人类拒斥、否定及颠覆压抑性力量的审美感知思维方式,凸显出语言解构的锋刃。第五节恣与累间的历史肖像:多声辩难的复调修辞;为追寻一份“道德”的谱系,我们看到张炜经验世界内东夷文化意象符号的诱惑浮动,来自传统文化价值观巨大参照系的观照,越发反衬出当下知识分子内部藏污纳垢,严重不洁的弊病,张炜凭借深邃的目光书写了一份知识分子心灵萎缩的精神退化史,一份思想备忘录。正是借助张炜小说思想叙事的迷宫,我们看到长河小说《你在高原》借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反思去整合历史碎片镜像,进而粘合文化精神的衰败的时代裂隙,所负载起的历史批判。  第二章,可逆的对话:抒情传统的现代性嬗变。《家族》与《忆阿雅》中张炜兴发感动的“诗可以兴”更多地走入了孤绝怨诽的“诗可以怨”,生命诗意的另一种纯粹,道德紧张感激烈、劲哀地沉浸在清醇家园不在的申诉和反抗之中。就张炜不惑之年的小说创作而言,内在经验世界与情感体验的交互影响,意象性抒情的过程饱含着哀痛不可承受的志思蓄愤,情感呈现的同时,也恰是给予存在定位的意义生成过程。第一节,抒情的史诗:无根化的文体救赎;双体小说的新文体长篇《家族》式实验为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张炜小说中抒情性参与叙事策略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可能性,势必成为张炜小说研究继续拓展的有效理论激发点,“抒情”的“史诗”自觉地成为张炜历史回声的思想企及高地。第二节,冰封的火种:大地行吟的诗与真;“诗与真”合成的力量才能抵达人性的深处,张炜许多小说自觉锤炼运用拟于自然风物的“诗性写作”,抒情性的辞赋体片段与叙事有机结合,不是彼此可以割裂的并置,而是经由“象意”指向“内观”的“自省”,在“外构”化的家族历史庞大叙述中,形成“抒情”与“叙事”的辩证对锁关系。第三节,象意的畛域:寓言化的历史视界;作家写意性的对具象的抽象内化,常常为人所不察和忽略不究,浅显层面的理解也许就是以象传意为介质来达到乃至生成抒情的传移效用,这其间所裹挟的情绪流是较为隐蔽的,而以意象的断续时空接引来完成历史沉痛和现实隐忧的荒寒之情是张炜《忆阿雅》的一大特质。  第三章,风化的神话:野地血脉盘诘的隐喻意象。文学借用乃至回返神话当中汲取再度使被干涸的消费生活袭卷的小说复魅的元素,重新聚合转化的叙述视角楔入当下的历史语境,进而获取新的意义洞察。第一节,苦难的皈依:城堡后撤的驱魔仪式;关于人类生存苦难的叙述成为张炜小说始终难以离弃的主题之一,《橡树路》中犹如天方夜谭般被神话笼罩的“橡树路”无疑是异化生存的原欲现场,逃离心灵巨妖袭扰的“纨绔子弟”,罪感与忏悔的道德赎救促使他们投入流浪漂泊的生命游荡之中,“融入野地”成为“被逐灵魂的最后庇护所”。第二节,未逝的火诫:物欲顺驯的信仰;《荒原纪事》神话寓言缝缀其碎片化的文明表象,通过生命伦理的角度看取现代化工业肆意戕害大地,致使疮痍遍布的后果,成为一种观察形象世界的思想资源,透视当下乡土文明进程的异质力量,来破译诸多荒谬不堪的时代合法化潮流。第三节,无望的救赎:浴火重生的高原;从东部半岛平原撤离毅然走向西部高原的行程,成为长河小说《你在高原》中众多人物的向往与选择,“高原”作为地域态势的特征更多地倾斜于寄托着人文精神信仰的纯洁高地理想气质,以“高原”般的地质肌理榫入“狂欢时代”的现代性焦虑核心,聚合起与虚无对抗的生存关联域。  第四章历史的中间物:后象征世界的源始生态遗民。引入“历史中间物”的概念来看待张炜小说风物形态、精神特质并作微观文化分析,长河小说《你在高原》众多人物画廊系列,凝聚了张炜众多历史矛盾的“中间物”意识。第一节反向的返乡:逆行归程式流浪汉;“流浪”成为张炜作品显在的表征,“流浪汉”人物形象成为“互文性”因素的关键所在,血脉的断续成为他们的内在症喉。“逆行归程式流浪汉”,始终朝向抵达自然的内核,另一反观的中心,行吟的返乡式流浪汉的自我放逐,方才可能地展开精神家园的守望,与现时否定性的批判相观照,汇聚起野地精神漫游者的群像。第二节去昧的祛魅:欲望表征的理性危机;可以说张炜的现代性体验与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辨识是声息相通的,而张炜更多的将这种灼裂的生命体验悉数融人对现代化的批评之中,张炜小说中有着野地话语与现代文明话语的激烈“交锋”。  第五章游牧高原:走向解域化的生命诗学。长河小说《你在高原》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景观,试图恢复并记录历史面貌的叙述冲动,促使张炜熔铸了更为艰难的复杂性的非文学材料,不断胀破旧有小说体制的范式束缚,极力拓展深化了小说探索生命质地的存在境域。游牧思想成为捍卫日益边缘化的生命存在的反拨力量,拒绝“独断思想形象”妄加之名,拔出骨肉沉痛的尖刺,重新唤起审判罪孽的控诉。第一节,无边的异乡:思想的孤儿线;长河小说《你在高原》家园陷落,亟待救赎的危急时刻,陷入无边的异乡,城市何以安慰灵魂的现代性战栗,以同样的家族相似性,已然在发现历史决定论的贫困那一刻,与后期印象派高更、法国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俄国存在主义舍斯托夫、法国诺贝尔奖克莱齐奥、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汇入了同一思想“家族血脉”。第二节,规训的逃逸:澄明生命喑哑之地的“差异互辩”涩声;长河小说《你在高原》极为成功的萃取了历史复杂性的色泽,语言形式的独特结构劲道而坚实地渗出与生存对称的文化张力,氏族变迁的确认,时代蓝色败坏病带来酒质的衰落,杂志遭受致命的逆折,异质混生的文体形成对娱乐圈套等等社会弊病的艰难批判。张炜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批驳,显露出基于生命意识的对“差异”的尊重和理解,可以说张炜小说“生命诗学”道德伦理的范畴内有着至深的让喑哑之地“差异”元素发声的吁求。第三节,爱力的生成:单向度化生命抗辩性语境的神性复魅;张炜对于“爱欲”的深情投入,在小说中表现为超越于情欲的、兼具浓浓道德清洁性的生命灵犀的飞翼,成为记录苦难,拒绝遗忘,走出消极,摆脱生命寂寥的声韵寻找、历史对接的正是“爱力”,延续了精神家族血脉,支撑张炜苍茫的野地寻思,不停的跋涉,并且走的很远很远。  结语。张炜唱出了这个时代对于生命的由衷歌赞,护持住了不息的心火,一个时代的“芳心”,不至于燃烧殆尽,他引领人们重新正视深渊的内在,而抵近深渊的内核。当新世纪在现代性驰骋逐兀,温良的土地开始去根化的欲望裸露之际,张炜通过反复行走、推敲河山的酝酿和沉潜,从二十二年的历史光阴侵蚀的精神历险中走来,恭呈了饱含心血、忧忠的长河小说《你在高原》,历史书写和哲学人类学眼光的存在变迁考量,使得他关注生命差异的游牧思想,极为触人心弦地发出了一个来自边缘化的“迟滞之音”,如同“冲积期的化石”,凝重地镌刻了来自一个个村庄里的大地哀歌。  长河小说《你在高原》地质记忆里仍“在路上”重写着个体历史寻根的心灵盘旋,“父亲阴影”下个体所表征的人类“我从哪里来?”、“情归何处去?”的终极生命关怀问题成为张炜一再重复探问的不断重临的起点。也许哈姆雷特那忧郁的迟疑徘徊与堂吉诃德天真执著的浪漫理想主义始终并未远去,成为我们人类本身普遍的一种宿命,正因此个人有时往往正以它巨大的历史生存弧度投影向我们昭示出生命即将来临的某些可能性和更加险峻的危机存在,也许长河小说《你在高原》会成为张炜家族血脉书写的最终完成,而有关荷尔德林“神性之夜我走遍大地”的存在敞开真义寻求却永未完成,还会萦绕着张炜那颗敏感而流浪不止的心。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发展的综述,分析各学习算法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案例.展望深度学习在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能”与“会”的含义已经有不少论著或论文阐述了,但是多为描写性质,还有一些文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能”与“会”的含义与用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但是,有些问题还没有完
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玉篇》是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也是继《说文解字》之后中国最重要的字书之一。因卷帙繁重,成书之后修订者甚多,其中唐上元元年孙强增字减注本《玉篇》以其规模
红桥区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王鸣竹举止优雅,健谈风趣,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活力。自1991年开始从事党务工作以来,她经过了平凡的历程,留下了耕耘的足迹。 Wang Qiaozhu, secr
期刊
刚刚结束的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是我省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提出了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要求,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随着人们对新能源汽车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驾驶者愿意选择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还可以享受不限号、不限行,及国家补
期刊
桐城派作为一个散文流派,能在林林总总的文学流派中脱颖而出,传衍不衰,绵延长达两百年,主盟清代文坛,成为当时最大的散文流派,这主要基于桐城派门人秉承文派宗旨,发展桐城古
闲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一方面指示着儒道禅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文人的一种审美人格;同时又标示着闲暇自由的现实文化活动,是文人的一种审美生活。与其他美学范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