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城派作为一个散文流派,能在林林总总的文学流派中脱颖而出,传衍不衰,绵延长达两百年,主盟清代文坛,成为当时最大的散文流派,这主要基于桐城派门人秉承文派宗旨,发展桐城古文,不断提高文章与文论水准等为门派传承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十九世纪上半叶,时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而此时桐城派文坛盟主的地位已然有所撼动,桐城派文人如何振兴门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为他们尤为关注与思考的。本文将以桐城派文人戴钧衡为研究主体,截取其文化活动中的重要节点,试图阐释其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行为。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戴钧衡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桐城派在传承过程中的困境。第二章重点介绍了方东树与戴钧衡之间的师生关系。第一部分从主客观视角出发,分析戴钧衡拜方东树为师的原因;第二部分则以戴钧衡拜方东树为师为界,通过比较戴钧衡前后期诗歌集在诗歌类型、风格、手法上的差异性,着重表现其师方东树诗学专著《昭昧詹言》对戴钧衡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探寻出其在现实环境之下所做出的调整与适变。第三章主要从整理乡邦文集入手,以戴名世为典型事例。这主要基于戴名世本人的争议性,桐城派文人因“南山集案”对戴名世忌惮不已,而戴钧衡竭尽所能整理其文集,这样的行为无疑带有一定的深层意味。后又将戴名世与戴钧衡的古文特色进行评点,归纳出戴钧衡古文的艺术特色。第四章以戴钧衡与桐乡书院为研究对象。本章先是对桐乡书院的创办过程进行概述,其次主要论述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的原因,再次通过考证其为书院建设所制定的具体举措,从而探究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意义。结语部分是对戴钧衡拜师访学、整理乡邦文集、兴学讲学等文化活动的小结,明晰时代低潮之下的文人心态,阐释文化活动的内在关联,突显其现实意义,从而升华主题,引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点明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探究文人为实现文化的传承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如何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完成文化与社会的交融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