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特别是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将孔子提出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与礼、义、智、孝、悌、忠、信等一同作为道德规范,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任何一种道德学说,要想被人们接受并遵循,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挥出伦理道德规范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十分注重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实践是道德修养的前提,主张道德行为的选择需要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先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不是消极避世的态度,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及投身现实以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十分注重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运用,强调道德实践重在知行统一,并以此来维系现有的社会生活秩序。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继承并发展了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因素,它既是一种价值理论,也是一种伦理原则。马克思指出只有推翻受压迫、受奴役的不平等社会关系,才能消灭异化,才能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尊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关心,正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人道主义原则的充分体现。作为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核心的仁爱思想,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人生命的关注与关怀,“仁”的实现也就是所谓的伦理价值的实现。尽管二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有很大区别,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与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都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高度关怀,二者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肯定底层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二者在重视人的发展方面也存在共通性。集体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的基本道德原则,它与先秦儒家注重群体价值的思想都认为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不可分,主张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个人的利益不能超越于群体的利益而应当服从群体的价值和利益,必要的时候甚至要作出牺牲,但二者都不否认两者利益的正当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体追求现实利益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共通性的研究表明,二者都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也正是基于此,才能架起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沟通的桥梁。研究两者共通性以及其伦理发展的趋向——并存互补、共生共融和更新改造的趋向,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对和化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所要面临的道德精神层面的危机,以及以人为本践行和谐理念,构建和谐世界并坚守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