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便秘是中风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转归预后。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多为口服缓泻剂及灌肠,可暂时缓解患者症状,但容易形成依赖及增加腹泻风险。中医学治疗便秘疗法众多,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较大,故仍需要不断探索更有效、实用性更强的治疗方案。本研究以中风后气虚便秘为观察对象,通过评价引气归元穴组温和灸结合针刺对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针灸比较,客观分析两组疗法的疗效,探讨引气归元穴组温和灸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疗效可靠、适用性强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针灸及脑病科就诊,符合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予常规针刺(取穴:天枢、上巨虚、支沟、照海),观察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予温和灸引气归元穴组(中脘、下胺、气海、关元),对照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予温和灸天枢、上巨虚。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天,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便秘临床症状积分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记录,将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加以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脑卒中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经过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总积分及PAC-QOL评分经过统计检验比较后,结果显示差异皆无显著性(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备可比性。在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各项便秘症状评分、便秘症状总积分、PAC-QOL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便秘症状改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有一定的疗效。在各项便秘症状评分中,两组改善排便速度、便意、兼症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善排便时间、性状、难度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比较两组间治疗后PAC-QOL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差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疗法改善中风后气虚便秘症状效果更佳。总体疗效评价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疗法均可改善中风后气虚便秘症状,且观察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引气归元穴组温和灸结合针刺和常规针灸均可改善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但引气归元穴组温和灸结合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灸,且在粪便性状、便意及气虚症状的改善上具有优势,本法效果肯定、安全、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值得在今后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