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究其本质,就是教人种种方法条目,以修身养性,变化人的气质。传统儒学如此,宋明理学如此,现当代儒学亦是如此。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就极为重视“变化气质”这一概念。“变化气质”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和他的理气论,人性论,工夫论都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贯穿了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始终。在朱熹的哲学里,其不仅作为一个修养目标和结果而存在,更是作为一个修养过程而存在。传统儒学中的修养工夫论被称之为“复性”。朱熹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宋代以来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的思想,将其进一步诠释为“变化气质”,其内涵比之传统儒学更加丰富,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通过修养使人为气质所熏染遮蔽的气质之性恢复到全无不善的本然之性,使人为气质所遮蔽熏染的气质之心完全克制于纯善无恶的道心之下。但朱熹亦有“心统性情”的说法,心、性在他的哲学里虽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于人身上,却是一个统一的范畴,并未割裂开来,可以说,“复性”的过程,亦是“求放心”的过程,“复性”的实现,亦是“求放心”的实现。此二者,从“变化气质”来说,只是同一过程同一结果的两个不同层面,说到底,不过是要去掉气的遮蔽熏染以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以达到止于至善,无事不中节的圣人境界。“变化气质”的主要途径是格物、正心、力行和持守存养,此四者彻首彻尾地保证了“变化气质”的实现,是合心性而言以实现德才兼备圣人之道的必由之路,不管对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朱熹“变化气质”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我们不仅可以对朱熹的思想精神有一个更深的领悟,而且可以为当今世界众人“变化气质”提供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