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合适的肝脏肿瘤动物模型,经皮瘤内注射32P-GMS,探讨不同剂量32P-GMS在不同时间对肿瘤的杀伤范围和生物效应;2.应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种病理观察手段,了解32P-GMS对肿瘤放射性损害的程度,评价MRI在肝癌诊断和随访方面的应用价值;3.依据应用不同途径32P-GMS内照射对肝肿瘤的杀伤特点,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模式转变。 材料和方法:选择36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Vx2瘤株,诱导建立兔肝肿瘤模型。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A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为碘油对照组,向瘤块中心注入超液化碘油0.1ml;C、D、E、F组为实验组,分别向瘤块中心注入37MBq、74MBq、111MBq和148MBq放射性活度的32P-GMS与超液化碘油的悬浮液0.1ml。注药后7、14、21天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取注药部位肿瘤组织,在光、电镜下观察显微和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确放射性内照射对肿瘤细胞的损害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了解肿瘤细胞和血管的改变情况。同时对注药前后各组实验动物的肝脏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 结果:1.肿瘤体积的变化:A、B两对照组肿瘤体积在注药后各周不断增大,肿瘤体积变化与时间呈正相关;C、D两实验组注药后各周肿瘤体积不断缩小,抑瘤率逐渐增大,但在注药后3周未见肿瘤完全消失;E组肿瘤在注药后2周5例肿瘤消失,仅有1例残存,且体积微小,并在注药后3周完全消失;F组肿瘤在注药后1周即有2例消失,注药两周后各例肿瘤完全消失。2.病理大体观察:A、B两对照组肿瘤体积大,表面可见多个肿瘤结节和丰富的供瘤血管,切面边缘呈鱼肉样,中央可见量多糟乱的坏死组织;各实验组肿瘤体积、肿瘤结节和血管在注药后各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病灶出现不同程度的白色纤维结缔组织。3.病理光镜观察:A、B两对照组瘤内多发片状浸润性癌巢,与正常肝实质无明显界限,间质内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天津医科大学2004届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C组注药后3周病灶内癌巢残存,周边少量纤维组织生成,仍可见新生毛细血管,间质内炎细胞浸润;D组注药后3周仍可见分布在瘤块的最外围的少量癌巢,多量纤维结缔组织包绕肿瘤病灶,毛细血管少;E组注药后3周未见确切癌巢,纤维结缔组织对病灶形成完整的包绕,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新生毛细血管罕见,部分纤维结缔组织透明变性、钙化,少量炎细胞浸润;F组注药后3周未见确切残存癌巢,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分界不清,多处钙化影,病灶周边炎细胞浸润明显。4.病理电镜观察:A、B两对照组肝肿瘤细胞类圆形,胞浆丰富,细胞器失去正常肝细胞分布,核染色质丰富,符合生长旺盛极端活跃的肝脏原发性肿瘤;C组肝肿瘤细胞浆内线粒体变小,呈暗调,核普遍较对照组小;D组细胞器和核的放射性损害同C组,但程度较C组重:E组肿瘤细胞全部死亡,大片凝固性坏死,胞浆内还可见大的次级溶酶体增多,造成胞浆、胞核严重溶解,在细胞周边部凝固残留成分较多,形成似植物细胞样改变;F组肿瘤细胞悉数死亡,细胞整体结构和细胞器完全损害。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两对照组可见大片棕黄色胞浆染色,呈强阳性;C、D组胞浆棕黄色染色减轻,呈阳性或弱阳性表现,主要分布在肿瘤的周边和毛细血管周围;E、F组棕黄色的胞浆染色罕见,呈阴性。6.MRI检查:A、B两对照组TZWI上呈稍长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呈完全或斑片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边缘表现为稍长T:信号,中心则出现长T:信号;C、D组注药后3周病灶部位呈长、稍长和等T:的混杂信号;E组注药后2、3周病灶部位稍长T:信号消失,代之为与正常肝实质信号一致的等T:信号;F组注药后1周TZWI上表现未见稍长信号影,病灶部位可见长T:信号,注药后2、3周病灶部位呈等T:信号。 结论:1.提出lllMBq是瘤内注射’ZPG入15治疗Icm实性肝癌结节的最佳剂量,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2.VEGF染色能定性评价瘤内注射32PGMS的治疗效果,MRI的TZW工序列在肝癌的诊断和随访方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3.提出经肝动脉灌注32P一GMS内照射化疗栓塞序贯联合瘤内注射32PGMS消融术是治疗肝癌的最佳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