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天寿画面的平面分割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幅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好的构图,成功的构图不仅能使画面的内容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还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图。而构图的关键在于平面分割,即画面各形象占有画面空间的位置和面积。位置和面积在画面中产生的不同分割形式,是形成画面结构、画面形式感、画面视觉感受的主要原因。潘天寿画面的分割特征以简洁明了为主旨,用线讲交叉排列的疏密组织,布白重虚实、大小差异。潘天寿绘画作品中的平面分割,不只是布白或者布黑的面积大小;同时也是点线面在画面中的作用,点对线产生分割,线对面产生分割;还是几何形的组合设计;更是画面基本形对整个画面空间(即画幅)的分割和占比。小到线与线交叉产生的大小空白,大到实处和虚处的占有画面空间的比例,甚至包括四边四角的经营都是潘天寿理性经营画面的内容元素。潘天寿画面分割的本质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即差异性的对比平衡,也可以说是虚实疏密大小的关系。
其他文献
潮州音乐含中立音的调式音阶体现着潮乐人特殊的音律观念,这种音律观念通过有品乐器上的“品位”得到了物化的显现,可听、可观、可感,便于调查研究。因此,笔者选取了潮州音乐中的有品乐器——琵琶、中阮、月琴、秦琴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潮州音乐有品乐器的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的简要梳理,目前对于该论题的研究可以主要分为乐器学与律学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值得借鉴与有待深入的部分都对本文的研究思
有限域上的指数和不仅是数论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且在通信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多年来,利用数论和算术几何中的方法,人们对指数和的上下界的估计已得到一些深刻的结果.在通信领域中,有限域上的指数和在编码和密码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编码理论中,我们可以利用指数和来估计线性码的最小距离;在CDMA和OFDM通信系统中需要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能较优的周期序列,这相当于构造一系列绝对值较小
本文以两宋社会间流行的泥塑磨喝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学界既有成果基础上,结合两宋时期的笔记、诗词、方志、话本等文献与两宋婴戏视觉文化中相关实物材料,以讨论在两宋社会历史背景中、人的观念信仰中,泥塑磨喝乐所代表的物质性与人的关系。通过对两宋文献中“玩具”概念与“磨喝乐”相关记述的分析,将两宋文本中的“磨喝乐”还原为“物”的三种形态:艺术品、商品、偶像。由此构建起制作——售卖——使用的逻辑链,而作为艺术
19世纪的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人民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饱含着高度的民族性与思想性。他的艺术语言是值得研究的,他谙习油画的表现方法,长于总结色彩、构图等层面成败的经验,是一位有着深度艺术修养的画家;他的创作题材是广泛的,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了众多以风俗和风景为题材的作品。他就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领航人,巡回展览画派的舵手——克拉姆斯柯依。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视觉图像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来梳
在雕塑中“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何恰当地处理“空间体现形式”是雕塑艺术创作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浮雕的空间体现形式直观看是对于现实物理空间的处理结果,往深处看则可以联系到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背景,其中绘画性空间语言在浮雕作品中出现的很多,尤其是薄浮雕,并且对于展现画面内容很有帮助。本文先简述绘画与薄浮雕中的空间体现形式,通过比较发现共同点。通过对中西方薄浮雕中出现的不同空间体现形式的
中国壁纸图像,是中国外销的艺术产品之一,18世纪流行于英国和欧洲大陆。在英国,壁纸张贴在英国贵族阶层的乡村别墅及庄园内,分布广泛,目前全英发现可考的中国壁纸多达169处,遍布英国全境。笔者选取了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城市普利茅斯的索特莱姆乡村别墅中书房的壁纸作为本文的案例,试图通过对书房壁纸图像的分析,对其图像来源和图像产地进行追溯和讨论。笔者通过对索特莱姆书房的中国壁纸图像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壁纸不是中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胰岛β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CD8+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s)在T1DM病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是胰岛β细胞的直接破坏者,对T1DM的发生和发展不可或缺。与其他自身免疫病一样,T1DM病程中存在表位扩展的现象,胰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愈加突显。英语阅读不仅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意义,更是高中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但是当代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情况却不尽人意,以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为例,大多数学生表示对英语阅读课堂比较感兴趣,然而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主要体现在课堂参与度不高,阅读成绩参差不齐。目前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
本文主要关注宋代竹图像中的特殊形式:纡竹。所谓纡竹,指的是那些竹竿极度弯曲的竹之异常形态,它相当广泛地存在于宋代的视觉表现中。与明清时期大量画谱规定的“画竹忌太弯病”、“只应弯节不弯竿”等绘画准则相反,宋代为何会出现相当数量的纡竹图像?这是本文关心的一个基本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三块内容:前两部分聚焦于宋代。文章试图重构北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语境,探讨这一阶段遭受贬谪之苦的失意文人“发现”纡竹,使其成为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期,新旧格局的交替对书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个时期书法的创作主体既有文人、学者,又有政治家、艺术家,民国的书法风貌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清代的书法风格及书学思想,碑学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随着民国思想的解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人们对于碑学有了新的思考,沿袭自清末的“尊碑抑帖”逐步变成了“碑帖合流”,书家不局限于碑帖之争,而是取碑帖两方之所长,为其所用,形成了具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