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及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病之一,世界范围内卒中的发病率为150-200/1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达85%。而随着社会高血压患者数目的日益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脑中风的患病率也同时不断增加。此不但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也大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热门话题,主要涉及二大技术领域。一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 ST)等;二是传统的针刺康复治疗技术,如体针、头针、眼针等。由于针刺对中风偏瘫的治疗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在国内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措施。针刺疗法作为治疗缺血性中风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是近年发现的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JAK和STAT蛋白不仅在神经系统表达,也是脑缺血后的炎性反应中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是决定病灶区细胞凋亡进程的重要因素。STAT3由于与脑缺血的关系较为密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实验从缺血损伤区为切入点,观察急、慢性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局部区域STAT3表达的变化,结合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改变,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2.实验方法造模采用电凝闭枪轻触大脑中动脉使之凝闭而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术后2小时,1天,3天,1周,3周各时段大鼠脑内STAT3水平变化和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以及电针百会穴,大椎穴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调节作用的相关机制。3.实验结果3.1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改变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术后2小时大鼠还未从麻醉中完全苏醒,在此情况下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的影响因素过多,误差过大,因此不予术后2小时评分。假手术组大鼠在各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0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1天时,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模型组分值最高,大鼠表现向病灶对侧倾倒或转圈的现象,与电针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1),提示电针的治疗确实起到明显改善症状的疗效。脑缺血3天时,模型组和电针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有所减轻,而电针组的症状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而电针1天组电针3天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脑缺血1周时,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均有所改善,评分均较3天组降低,且模型1周组和电针1周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电针1天组、电针3天组与电针1周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P<0.001),表明累积电针刺激更能有效的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脑缺血3周时,模型组与电针组神经缺损评分继续下降,模型组3周与模型组1周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提示脑内存在自我修复机制,而电针1周和电针3周、模型3周组和电针3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电针对大鼠慢性脑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不显著。3.2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STAT3与脑缺血关系密切,因此,研究STAT3在脑缺血后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对了解电针治疗脑缺血的内在干预机制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脑内缺血区STAT3的光密度比值(OD)值在2小时组、1天组、3天组、1周组和3周组间数量差别不大,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2小时时,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可见STAT3水平有增长,两组STAT3的OD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01),而两者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在脑缺血损伤2小时后,病灶区的STAT3水平增长,但电针对STAT3的调控不明显。脑缺血1天时,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可见STAT3水平有大幅度增长,两组STAT3的OD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为P<0.001),两者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模型1天组STAT3水平与模型2小时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1);电针1天组与电针2小时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提示,脑缺血1天后,病灶区的STAT3显著增加,达到脑细胞凋亡高峰,证明STAT3可能主要参与凋亡的信号转号,电针对STAT3有下调作用,因此可说明针刺对脑内保护机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脑缺血3天时,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可见STAT3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两组STAT3的OD值与假手术组比较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为P<0.001)。数据显示,电针3天组STAT3水平比模型3天组低,但两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模型3天组与模型1天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电针3天组和电针1天组间有明显差异(P<O.05)。提示:脑缺血第3天后,电针组和模型组STAT3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程度下降,数据显示电针组STAT3水平下降比模型组更低,但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脑缺血3天后,大鼠脑内通过降低STAT3蛋白的水平从而参与自身保护机制,电针治疗能一定程度地促进此进程,参与脑内保护机制作用。脑缺血1周时,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可见STAT3水平继续下降,模型1周组和模型3天组、电针1周组和电针3天组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为P<0.001);模型1周与模型1天组、模型3天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为P<0.001);电针组方面,电针1周组和电针2小时组、1天组和3天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三者均为P<0.001);然而,从数据上看,电针1周组STAT3水平比模型1周组数值略低但相差不大,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提示,脑缺血1周时,模型组和电针组STAT3水平继续下降,而两组间差异不明显,提示脑内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存在,电针对STAT3的下调作用有一定的持续性。脑缺血3周时,模型组STAT3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电针组STAT3水平持续性下降。两组STAT3的OD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为P>0.05);模型3周组和模型1周组间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电针3周组与电针1周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3周组和电针3周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本实验脑缺血3周时属于中风慢性期,电针组STAT3水平继续下降,且与模型组OD值差异显著,说明电针刺激的累积对脑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电针对STAT3下调有一定的关系,电针在治疗慢性期缺血性脑中风中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3.结论综上所述:局灶性脑缺血后能导致大鼠偏瘫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电针刺激督脉的“百会”穴、“大椎”穴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功能改善内在机制可能与电针对脑缺血病灶区STAT3蛋白的调控作用有一定的关系,即降低STAT3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此途径,提示针刺可能通过下调STAT3蛋白的水平从而参与了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在治疗急、慢性期脑中风中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