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是人类在封建社会主要从事的可以影响到自然的活动,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本文即选取涑水河流域在清代前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便更深刻地揭示农业垦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文章首先对涑水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条件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后主要依据地方志中对农业垦殖数的记载、对水利开发状况的描述、对森林资源状况的描述、对水涝灾害的记录等史料,详细地对涑水河流域在清代前期的农业垦殖状况、水利开发情况、森林资源、水涝灾害进行了仔细地疏理,由此总结出涑水河流域农业垦殖、水利开发的特征和规律,把这些与森林资源、水涝灾害疏理的结果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涑水河流域的土地开垦高潮出现在康熙年间,至雍正、乾隆时期,一些比较容易开垦的土地已经开垦完毕,人们的开垦对象逐渐向山地、沙碱地、河滩地转移。这恰好与这一时期涑水河流域的森林分布变化状况相一致,即雍正、乾隆时期的森林分布少于顺治、康熙年间的森林分布。与土地开垦的高潮、森林资源减少的时间恰好相对应,水涝灾害在这一时期也频繁发生,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涑水河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多雨的季节,且流域的地形对灾害的发生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土地开垦、森林资源减少、雨季以及流域内的地形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涑水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着不小的变化,涑水河、姚暹渠与五姓湖的变化即是一例。此外,水利开发是农业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在研究中所不可忽视的人类积极应对生态环境的行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技术、灌溉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渠道的兴修等水利活动在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同时,也改善着农业生产环境,使环境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行,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忽略这些积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