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变迁——环北部湾壮族农村经济转型与文化变迁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t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壮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都有相当的距离,其发展仍相当滞后。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由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与此相应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壮族农村社会变迁的实质正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过程。 环北部湾(广西)地区是广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是关于此地区壮族现代化的研究还十分欠缺。选取了该地区的壮族三村,以田野资料与历史古籍相结合的方法,力求通过对壮族农村的不同发展类型的调查研究,来探索壮族农村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 以传统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壮族村落以钦州市那桑村为代表,该村通过发展综合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农村、农业融入现代化进程;南宁市大岭脚村在纳入城市经济开发区范围后,代表了借助中心城市扩张实现城市化走向民族现代化的壮族村落类型;而原有的农业基础落后低下、自然环境恶劣的壮族村落以北海东山村为代表,该村通过异地移民、开发式扶贫的方式获取较为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 壮族经济转型是传统稻作农耕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向,从而使经济生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城市开放,农民发生分化,形成合作和竞争。经济转型促使文化变迁,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壮族经济在转型,壮族现代化是经济转型的实质;壮族的文化适应就是民族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促使传统文化发生变化的积极因素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摈弃糟粕,才能实现壮族现代化的和谐发展。 北部湾地区是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北部湾壮族对外交往的经济文化联系由来已久。环北部湾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区位优势是其最大的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广西正在把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区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趋势下,环北部湾壮族农民需要学会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观念,在合作和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和政府要发挥指导性变迁的重要作用,使环北部湾地区壮族农村的经济转型和文化变迁继续向良好态势发展。
其他文献
民间信仰一直是民俗学研究的传统领域,同时也是人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界把对于民间信仰组织尤其是香社组织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泰山香社的研究上,这方面的成果已经
证人出庭作证提供证人证言作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我国当前司法实务中,刑事证人出庭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刑事审判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新《刑事诉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职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知识信息爆炸式的增长成为信息时代的两大特征,对专家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依赖已经成为职业分工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决定、通知以及错误的民事执行行为或者违法的执行行为提出纠正的法律监督制度。  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
国内外现行规范有关钢筋混凝土柱抗火设计的相关规定,几乎都是基于单个构件的研究结果而制定的,由于火灾中相邻构件之间的相互约束,使得约束柱与无约束柱的火灾行为存在本质
水在人类文明坐标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水崇拜是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侗族历来的传统是“无山不猎狩,无河不建寨,无水不成景”,“无水不田”、“人靠饭长,田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