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事业。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外在表达形式更是要一马当先,继续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特征,继续发扬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立足中国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去解读中国现代化建设、诠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时代遇到的新问题。这也符合党中央不断贯彻落实关于理论建设、理论创新等各项方针政策,其中始终围绕:“必须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①便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前进问题上的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为研究对象,前后三章,分别围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环节层层展开剖析探讨,不断运用唯物辩证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逻辑语言分析法对我国话语体系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土壤中出现的新问题,遇见的新情况进深刻的揭示、严谨的概括和科学有效的总结。第一章讲述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的基本理论内容,即“是什么”的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概念的理解、主要特征的把握和实践理论意义的概括,做出了分门别类的细致阐述。其中第一部分的重点是对话语体系创新概念的层层的剖析界定。第二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先是中国话语体系理论本身的开放发展特性要求其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为什么”要创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问题,即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是坚持“三个自信、自觉”的需要;是应对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需要。这一部分在整篇论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部分的“怎么做”做了铺垫。第三章探讨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方式方法。旨在研究解决“怎么样”创新话语体系,这个本文的重点难点,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创新问题虽然老生常谈,但除内容、方法创新外,加之传播系统创新还是很有必要提出的,希望通过三步创新之后能达到自觉创新则是对创新方式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最后“收官之笔”的结语,是笔者对整个研究结果或发现给予简单恰当的总结归纳,并对本文出现的研究不足或未能彻底阐述的观点、方法等寄予后续希望,希冀其他学者的补充和拓展。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路径,也是向全世界人民昭告本国最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做出的顺应时代大发展大变革的决策内容和适合国民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