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失业统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3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加就业、减少失业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客观上需要一个科学、完备的就业和失业统计体系与之相配套。本文从介绍国际劳工组织(ILO)规定的劳动统计的相关概念入手,并将中国的失业概念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按照我国目前的失业定义计算出的失业率要比按发达国家的标准计算出的失业率低,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失业状况。为进一步论证该结论,本文将劳动和统计部门提供的失业率与目前存在的几种流行失业统计口径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真实的失业状况,指出现行失业核算体系存在着失业统计内涵不准确、外延过窄、未对隐性失(就)业与不充分就业进行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和调查方法落后等问题。因此现有的失业数据是不准确的,故不能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也不能对劳动领域的研究和政策的制定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套改进后适合我国国情的失业统计方案。该方案重新界定了“失业”的准确涵义,并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对象规定了具体的判别标准;结合我国的失业特点增加了失业统计的相关指标,完善了失业统计的指标体系,以期分别从绝对水平与相对比率、静态与动态等不同方面来反映失业的状态与水平;并提出建立和完善失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方法。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根据城镇和农村失业的不同特点,利用恰当的方法对其各自失业水平进行了估计:介绍了城镇显性失业真实失业率的调查方法和计算方法;利用有效工时法、德尔菲专家法及生产函数法(在此方法中,采用了新的变量值使得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对城镇隐性失业率进行测算;最后利用国际比较法、劳动力/耕地比例法(利用此法可得到较为可靠的农村隐性失业水平)、劳动力人均固定资本法(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农业技术需求法和就业结构偏差系数法对农村的隐性失业率进行计算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比较说明。希望通过本文对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的研究,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失业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价,并对我国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及促进失业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浦东的“苗圃工程”提供理论上的支撑。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D—S模型的分析框架,通过引入一个技术扩散系数,对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的空间集聚作了局部均衡的分析
本文在对近几年有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重点分析了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演进的必要性及其效应。在对
本文根据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模型,结合1991年1季度——2005年3季度的数据运用ADF单位根检验、Engle-Granger两步法,误差修正模型等协整分析方法和H-P滤波法等计量工具,就人民币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小企业在专业化服务和科技创新方面有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规模等情况不能够达到商业银行的融资标准,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晚各种制度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很难以传统的融资方式获得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限制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在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往
在我国信用意识严重缺失、相关法制不健全,甚至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瓶颈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改进现有的信用评估方法,提高信用评估效果显得十分迫切。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信贷风险和成本
近些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使得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也展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快速的发展背后也引发了很多问题。由于我国服务业目前发展仍相对落后,汽车售后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