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比较——市场微观结构视角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duo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近几年有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重点分析了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演进的必要性及其效应。在对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期间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微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外汇供给——需求模型,运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并解释了汇改前央行维持人民币汇率超稳定的原因。针对2005年7月21日以来的改革,论文分别从人民币即期汇率形成的制度基础、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和人民币远期汇率形成机制三个方面比较了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异同并认为:人民币即期汇率形成的市场微观结构朝着市场化程度迈出了一大步,为形成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形成不仅是本次汇率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反映了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大差异;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走势也验证了人民币汇率管理浮动的特征。论文最后不仅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和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原则,而且还展望了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长期来看,我国必将采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但考虑到当前经济状况和汇率制度改革的“三性”原则,目前只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回归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完善我国外汇市场。
其他文献
从最初的设立开始,封闭式基金就是我国证券基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于分散投资风险、加速资本的自由流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开放式基金的不断推出以及证券
随着高校扩招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与招生都进行的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本科学生的就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重点大学及一类二类高校相比较,独立院校的学生在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比较和实用性分析,寻求到适合现阶段的国际贸易环境的中国企业的FDI的指导性理论基础,并通过相应的战略分析,赋予其较强的实用性和战略指导意义。 就经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浦东的“苗圃工程”提供理论上的支撑。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D—S模型的分析框架,通过引入一个技术扩散系数,对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的空间集聚作了局部均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