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HELING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已有的临床经验及研究,通过观察治疗组(火针结合艾灸)、对照组(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治疗慢性湿疹前后的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的比较,评价两组方案关于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针对慢性湿疹更优的治疗方案。初步探讨火针结合艾灸的作用机理及安全性。方法:1.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的开放性研究方法,严格按照中西医关于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64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1:1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治疗组采用火针结合艾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两组的疗程均为21天,不满21天痊愈的患者则停止治疗。21天后进行疗效评估,判断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皮损及瘙瘁方面的情况。并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试验结束后对治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复发率,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29例完成试验,临床愈显率为86.21%,好转率93.10%。对照组31例完成实试验,愈显率54.84%,好转率83.87%。经统计学比较两组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损方面,在改善皮损肥厚苔藓化、渗出/结痂、丘疹、EASI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瘙痒方面,在改善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及瘙痒持续时间及瘙痒总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皮损评分及瘙痒评分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瘙痒评分小于4分的病例数及瘙痒评分小于4分所需的平均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痊愈患者复发率比较,30天以内和60天以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天以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结合艾灸及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均能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的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但前者在改善皮损肥厚苔藓化、渗出/结痂、丘疹及瘙痒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后者,且远期复发率低,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及依耐性,体现了传统中医治病“简、便、廉、效”的特色,临床运用价值高,值得临证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即满足时代的需求,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本文旨在分析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方法与实践的意义,以
目的:为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血液标本采集存在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30份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论文针对我国近代历史滨水区旅游开发的趋势,通过对烟台近代历史滨海区现状的分析,得出历史滨海景区在城市旅游开发中的定位,结合历史滨海景区的设计实践,从功能开发的角度研
目的:测定浓缩生长因子(CGF)中VEGF和TGF-β1含量,观察其对软组织创伤愈合、减少愈合瘢痕方面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6只,抽取静脉血,制备CGF,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
目的:对胃食管反流病(CERD)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90例健
本文主要对清代著名外治医家吴尚先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其医学思想的突出特点为“内病外治”。通过对吴氏《理瀹骈文》的文献和理论研究分析,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及外治法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所给予的护理措施。结果:透析中发生低血糖
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 120例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出院指导,干预组增加家庭康复指导。并对
<正>我们要实施有效作业,必须改进作业批改,提高作业反馈矫正和评价的有效性[1].这里的作业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获得教与学反馈
<正>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