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绍兴在水利事业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从地广人稀的斥卤之地变为土地膏腴的鱼米之乡,其实就是水利建设的结果。
春秋于越时期对山麓、平原地区进行了零星的水利建设,围堤筑塘以改造沼泽地的水利措施,为后汉的鉴湖工程奠定了基础。鉴湖工程的完成,为山会平原北部的广大沼泽地的垦殖创造了条件。到了唐代,沿海海塘已经全部修成,于是鉴湖的蓄淡功能逐渐为北部的河湖网所取代。随着鉴湖水体的逐渐北移,鉴湖也就陆续遭到围垦,终至湮废。自鉴湖湮废始,绍兴水利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以钱清江、西兴运河等为主的平原河网整治上来,并随着三江闸的建成,逐渐形成了能够被人们所控制的完整而稳定的水网体系。
根据绍兴水利的这一发展过程和水利重点,本文分为大禹治水、越国水利、鉴湖水利和平原河网水利四个历史阶段,力图勾划出绍兴水利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概貌。并从水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入手,阐述了各阶段的水利建设对聚落发展与变迁的影响。
古代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始于会稽山地聚落。自春秋于越开始,随着水利建设向平原和沿海地带推进,山会平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土地不断垦殖,农业生产发展。人口逐渐从适宜居住的山区向生产条件好的低地迁移居住,形成了山地聚落、山麓冲积扇聚落、孤丘聚落、沿湖聚落、平原聚落、沿海聚落多种聚落类型,并不断地发展变迁,特别是平原聚落,发展为这个地区数量最大的聚落类型。由地理条件决定的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绍兴,由于拥有天然的水道之利,再加上西兴运河横贯其中,形成便捷的水运交通网络,沿河地区特别是交通要道,一些聚落不断成长,由村落到集市,并最终演化成为经济发达的市镇。因此,历史时期绍兴聚落的变迁与聚落规模的扩大,都与水利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